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分发身份证

明亮的接待大厅,热情的工作人员,熟悉的河南口音,在北京市丰台区一条小巷里“藏着”一个热闹的服务机构:“河南人之家”——河南在京务工创业人员服务中心。自2013年12月12日成立以来,河南人之家受理群众咨询7万多件,官方微信粉丝过万,为在京120万河南人提供各类服务。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倡议之初说道:“这是个‘娘家人’组织,河南人有了困难,都可以来这儿。”

做好服务“分诊台”

孩子在京怎么上学,看病能不能异地报销,居住证如何办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在河南人之家都能迎刃而解。河南人之家编辑了4本、54万多字的工作信息指南,集中收集了有关在京衣、食、住、行、学、游、医等各方面的信息,老乡们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疑问。

在河南人之家服务大厅现场,异地身份证办理业务异常火爆。在河北白沟上初中的孙同学也来这办身份证,前几日学校临时通知她需要身份证,但赶回河南老家至少得几天时间。“来这办身份证,我只要请一天假就行,不用耽误学习时间。”

“让老百姓少走弯路,做好他们坚实的后盾。”河南人之家负责人刘朝霞说。除了提供信息咨询,河南人之家针对在京老乡的实际需要,提供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服务,像一个“服务分诊台”,为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找到出处。

法律援助一直是工作的亮点。两年间,河南人之家提供法律服务1900余人次,办结各类案件250多件,帮助挽回经济财产损失4561万元。

在就业指导方面,河南人之家一方面鼓励豫籍在京成功企业和创业人员返乡投资兴业,另一方面为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咨询和帮助。“明年,我们打算联系更多的企业,举办更多的职业培训、业务技能讲座,让老乡们都能找到靠谱的工作。”刘朝霞表示。

一声“谢谢”便知足

河南人之家目前有6名工作人员,个个都是“一专多能”,从接听咨询电话、组织身份证拍摄,到书写法律材料、提供就业指导,人人都能胜任所有岗位。两年来,有超过7万多群众在这里得到帮助,19面悬挂在大厅中的锦旗就是对工作人员最好的褒奖。

2015年10月以来,第一批二代身份证到期,河南人之家办证业务剧增,最多一天达到152件,单月受理近千件。为此,工作人员主动延长了工作时间。“在外务工创业不容易,我们应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工作团队中年龄最小的“80后”于宙说,最幸福的就是听到老乡的一声“谢谢”。

从事程序开发工作的安宁颇为感慨地说:“这里感觉很不错。每天都接待这么多人,每天都说这么多遍同样的话,却还能保持这种耐心,很不容易。”

不少老乡及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志愿者大军。许纯杰是资格最老的志愿者之一,他的装修店就开在河南人之家对面。“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是干啥的,后来发现这里确实给咱们河南老乡干了不少实事,我也就想着给老乡们做点事,能帮就过来帮帮。”平日里,许纯杰一看到大厅里人手不够,就会主动过来帮忙。现在,许纯杰成了河南老乡里的熟人,大家有什么困难都会找他。

政府主导做后台

提起河南人之家的成立,老乡们都还记得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的倡议。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郭庚茂与在京务工的21名河南代表座谈,有感于120万河南在京务工创业的艰辛,倡议成立一个“娘家人”组织。

同年12月12日,“河南人之家”成立,河南省政府驻京办、各省辖市政府驻京联络处成为其强大的后台。同时,在京豫籍企业家、律师、公益人士和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等也都纷纷加入,成为河南人的后援团。

“我们要把这个平台建设好,为更多在京的河南群众提供帮助和支持,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心里。”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主任高保群表示,河南人之家是一个平台和桥梁,要将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关爱落到实处。

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服务工作,同样重要。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人之家”微信公众服务号正式开通,目前已累计万余粉丝。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把事情办好,不少人在微信上留言点赞。2015年冬至前夕,就有粉丝发上饺子的照片,请工作人员“吃饺子”。“网络时代的锦旗”让河南人之家的所有工作人员更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谈起2016年的计划,刘朝霞表示,河南人之家会继续做好服务。“我们做的事情也许不‘高大上’,但都是一些务实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我们将再接再厉,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让老乡们感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