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辉县轿顶山
■文/马建强(辉县市)
细雨。槐花。风微寒。
笔友。采风。轿顶山。
第一次参加作协组织的活动,组办者把地点安排在了轿顶山景区。
在我的印象里,轿顶山就像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因为我的第一次探访,就是到轿顶山所在的小井村寻找一位初中毕业的小姑娘。
八年前,我接到了小井村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女儿小芳想报考我所在的职业学校,不知道需要什么程序,想了解一下。
正在山里小住的我,立刻作出回应,可以顺道到她家里作招生宣传。一起去的还有我的同学阿群,两个人从南寨镇出发,一起谈妥了一辆三轮车,出租车夫没上过小井,只知道大致位置,要了30块钱。
车夫后来感到后悔,因为曲曲绕绕的路途,让他走了大半天。到达山下,车夫不愿上行,约定了在山下等我们,由我们自行上去。
一路和群聊起生活工作,倒不觉得累。路经一处施工点,工作人员说,这里将来是一片景区,叫作轿顶山。看了看没看出特别之处,继续前行。“山路不论里”,沿途打听了几回,都说快到了,可就是走不到目的地。
再度盘绕,终于到达,村里人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大家都认识小芳,并且都知道她想上职高,于是,我们很快找到了她家。
芳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孩,一边招呼我们坐下喝水,一边告诉我们说小芳到山下找我们去了。找我们?那她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快了。芳妈话音刚落,小芳就进到了家里,见到我们,脸颊漾起一片羞涩,山里人特有的那份朴实写在她脸上,纯净,自然,像一朵开在崖上的小山花。
说明来意,小芳开始和我们搭话,说我们来之前,她已经下山找了我们两回。这么快?小芳说自己走惯了直道,不走大路跑山坡,一个来回也用不了20分钟。呵,我们单是上来的这一趟就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哩。
接下来,小芳母女似懂非懂地听着我们作着招生介绍,很少插话。
后来,小芳选报了我们学校的旅游专业。学习,实习,三年后,小芳参加对口高招被信阳师院录取,再后来,小芳也像我一样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同时,她还拥有导游证,旅游社经理资格证。
那年从小芳家出来,我们也沿着山坡下山,虽然有些陡峭,但速度大大提升。一直苦候在山下的司机显示了山里人的实在,虽然也觉得这趟活有些不值,但也没提额外加钱,倒是我们主动给了他两盒香烟,算作酬劳。
当年的司机和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才几年的光景,这里会有一处新兴的景区崛起,并且迅速地跨入到4A级景区序列。
八年后,有了我的第二次轿顶山之旅,不为招生,只为赏景。
路,已通畅了许多,环保小交通可直达地质博物馆广场底下。
吃住也更加方便,山珍野蔬,丰俭由己,山庄农舍,自可选择。
筹划多日的一次聚首,少不了新朋老友的一番问候,少不了饮者开怀,食者饱腹的欢畅交流,而更让大家赞不绝口的是轿顶山特有的白蒸馍,玉米粥,滋肠道,润口喉。
晚餐后的徒步不可或缺。看巍峨太行随夜深而深邃神秘,看遥远灯光随步移而变幻莫测,听拾花女人抑扬吟哦,听保银大哥纵情放歌,闻槐花散香沁人心脾,闻微雨湿尘芬芳满壑……
轿顶山之夜,把最美的第一印象给了这些文墨之客。
晨起攀爬轿顶山,大家选择了从地质博物馆开始。
沿官职文化长廊拾阶而上,仰观石梯层层,遥与天接,俯视群峰绵绵,绿野辽阔。山花点缀,奇石散落。
景区开发者匠心独具,以官品的升迁,吸引游人向上攀爬,从九品到一品,不舍停歇。见游人照相留念,便发一想,若是在品阶御碑处摆上相应官服供游人着装照相,即使收些费用,也不失趣味特色。官至极品,若登仙界。沿途华盖石相迎,御马峰侍立。轿顶山上,佛道相谐。问道者可瞻仰玉皇巨像,礼叩福禄寿三星,进香天云观,求得一生安;信佛者可参拜释迦牟尼,念诵阿弥陀,求得平生乐。
若有情侣偕同,也有诉说相思,表达恩爱的好去处——鸳鸯岛上拜月老,鸳鸯石前系红绳,鸳鸯谱里寻姻缘,鸳鸯诗中诉衷情。
待同伴聚齐,翻看导游图,发现大半日的行程,才仅仅游览景区一隅,留给想象的还有铁打寨,七彩泉,刘秀寨,飞龙潭,精忠书画院,森林科普园……
遥望龙字碑,远观状元林,看到还在为景区劳作建设的农工,不由又联想起小井村的小芳姑娘。轿顶山景区也正如当年的小芳姑娘一样,淳朴真诚,天然无瑕。秀美不失英气,潜力蕴含其间。天生丽质难自弃,慧眼到处自芳华。有了辉县人愚公精神的浸染,可以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轿顶山景区一定会新姿焕发,成熟美丽,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鸿波。
兴之所致,诗以记之——
太行多胜景,有女初长成。深闺难尽晓,骚客觅芳踪。
绵延黛眉秀,辽阔东川平。轿顶览全貌,峰巅飞巨龙。
长空盘栈道,曲岭卧长城。奇峰槐树白,险径茱萸红。
华盖铺金羽,御马瞰雨风。月老助鸳鸯,红丝结爱情。
求佛观释尊,问道拜三星。攀崖寻酒家,把盏向苍穹。
上下体肤苦,升迁伦理明: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廉恭。
众友交口赞,皆言不虚行。他日期有暇,重访携侣朋。
作者简介
马建强,1971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辉县市胡桥村。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餐厅服务员高级技师。
1988年10月,在《湖南中师报》发表小小说《价廉物美》;
1996年7月,在《河南广播电视报》发表散文《天安门前看升旗》。
1997年10月,在《新乡日报》发表通讯《爱心接力棒,传递一年年》。
2000年6月,在《河南广播电报报》发表散文《天马行空》。
2003年7月,在《新乡日报》发表散文《共用一双眼睛》。另有多篇通讯消息发表于《新乡日报》、《辉县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