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孟庆华
(魅力河南网新乡)一位农业科学家,一部历经一年多的心血之作,在这个山花烂漫的春天,引起国内文艺界好评、社会读者争阅。

茹振钢是中国小麦育种界的“袁隆平”,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BNS型杂交小麦的缔造者;中国第一麦、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种植面积最大、全国八个馒头有其一的创造者;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其科研成果填补了世界空白,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是河南人为人类做贡献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接见并给与高度赞扬。

《麦者—茹振钢和他的小麦世界》记述了中国著名小麦育种科学家茹振钢深耕田畴默默守望的的传奇人生。该书详细讲述了茹振钢教授近40年坚守麦田,探索小麦生命密码的艰辛苦难岁月,呕心沥血培育推广小麦20多个新品种的感人故事,描述茹振钢教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杰出贡献;详尽披露了茹振钢破解世界杂交小麦难题的酸甜苦辣心路历程;该书是一本把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顶尖科研人员个人命运、科研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的纪实文学大书。

作品以“中国麦者”茹振钢人生励志故事为主线,用以麦为本、以麦为缘、以麦为魂、以麦为狂等角度,以小见大、由点即面,讲述了中国小麦文明深邃的发展历史;讲述中国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历史担当;讲述了中国小麦育种专家崇尚信仰的家国情怀。

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是麦者、麦梦、麦痴、麦狂、麦魂、麦种、麦神、麦香、麦恋、麦王,在纸质版的“土地”上,重新耕种了一遍小麦生长的过程;用科普方法还原了小麦研究领域的科学奥秘;用切换截面的手法围绕主要章节,抽丝剥缕,循序渐进,将读着带进一个神奇别样魔幻般的小麦世界……
当代著名作家、编剧梁晓声认真而详细地阅读了《麦者》后说:“《麦者》是对一位为中国粮食作出巨大贡献的小麦育种专家的致敬,作者真情实感地记录了茹振钢,探索小麦世界奥秘的艰难历程和他的家国情怀,令人钦佩、值得颂扬。”
著名作家、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评价说:“报告文学《麦者》的目光投入到农业科学家茹振钢的骨缝里去了。”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为《麦者》作了序。他说:《麦者》是一部类似传记的报告文学,作者最用力、最关注的,作为一个小麦育种科学家,在涉及人类和国家粮食安全及前途命运上的个性作为和情形。我以为,作者这次选择和写作,正是对报告文学这种关注当下,强调“经世致用”的文体理解实践的结果。
国家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审查专家组成员、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不吝赞赏说:“《麦者》讲述民以食为天的故事,却首先让天下人诵读落泪。如果说我们这个民族还不乏关注民生的知识分子,那么茹茹振钢就是一位。《麦者》是一部记述人物成长的文学作品,更是为一个鞠躬尽瘁的农业科学家镌刻的不朽雕像。”
作家们的褒奖,与市场的反响,交相辉映。在北京图书展销会上,在新华书店,该书成为热销图书,被列入2018年度中原文艺精品项目。入选2018年度“中原传媒好书”,2019年1月中国好书榜初选书目。《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在2019年第五期头题位置,摘转刊登5万多字。

上图:茹振钢教授和作者——董传军(右)在交流。
作者简介
董传军,河南省辉县人,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新闻、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作品100多万字。现任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新乡市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曾策划宣传张荣锁、耿瑞先、杨强、李江福、“长垣模式”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先后20多次,获得全国、全军和省市级新闻奖、报告文学奖。先后出版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走出太行》《麦者》。
附:智慧探索的麦田守望者
——序董传军长篇报告文学《麦者》
█文/李炳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仓廪实,天下安。”
这些古来有关粮食重要性的话语,都在明白地强调着粮食与民生、与天下的密切关系。董传军的长篇报告文学《麦者》,书写的对象茹振钢,即是一位几十年来始终将生命和理想与粮食——小麦育种研究紧密交合在一起的当代科学家。茹振钢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百农4199、BNS型杂交小麦”等品种,特别是“百农矮抗58”,已经累计推广种植3亿多亩,增产小麦200多亿公斤、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黄淮第一麦’,有1000万农民通过耕种小麦而脱贫致富。有人粗略估算,中国每四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八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茹振钢的“百农”小麦品种。茹振钢因为小麦育种研究的辉煌成果,2013年获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很多地方全国奖项。茹振钢也因此被人们视为当今“神农”,而他自己只谦虚地认可自己是一位“麦者”。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和人类。”在这个认识角度上看,像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茹振钢等等这些科学家,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研究在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人们。茹振钢是继袁隆平、程相文、李振声等人之后的年轻一代杰出小麦育种专家,他的作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样的根本基础上,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董传军选择茹振钢的人生事业追求和伟大成果获得情形,作为自己报告文学的题材对象,很有现实历史价值,也非常富有对人物崇高使命精神、家国情怀、坚韧意志性格等个性内容的深入开掘条件。这会是如同走近高山和大江大河一般的观察与感受,也许会是作家穷尽其言辞方能表现其基本内容的书写。这样的选择和书写,其意义和作用价值如何给予高度评判都不会过分!
在《麦者》中,董传军真实生动地追踪记述了茹振钢的人生和曲折艰辛的科学道路,在更多对于人物的深层理解感受中诠释了他科学育种的历程,使人在敬佩他科学成果获得的同时,对他的人生使命担当和人类大爱及家国情怀、顽强意志坚韧性格等抱有真诚的敬意。不能说,茹振钢天生就是为小麦育种而来,但是,在祖辈的饥饿讲述,特别是当1960年前后,在他幼年时大哥因饥饿伤害而死亡,自己因为饥饿而遭受许多苦难,祖母临终交待“宁愿饿死,不吃种子”的话语等,这些浸入骨髓的饥饿经历记忆,却是他选择农学、甚至从中牟农校毕业时放弃到省政府机关农牧厅做公务员,而选择条件艰苦的百泉农专参与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因素。或许是一种宿命,他在未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参军到部队,而部队领导又在他入伍36天后得知他被学校录取消息,果断以人性明理的态度方式支持他退伍入学,他有幸在学校得到王芳忠老师的关注,后又经其推荐成了育种专家黄光正的门生、在行动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又得到范镰副省长的大力支持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在吸引和助推着他与小麦育种不离不弃。尽管也曾难忍寂寞因急躁动摇过,但在恩师黄光正的耐心劝导和行动影响下他重心振作,意志如钢。后来即使有“百农64”研究过程中的曲折和“百农66”的失败经历和其它一些打击,也始终毫不动摇,张帆突进。妻子原连庄与他志向相同,也是一位白菜育种专家,并有很好的成果,但她对丈夫茹振钢无私全力的支持令人感动。女儿茹苏珊受父母影响,在美国从事苹果育种,成绩不俗。这个“小麦+白菜=苹果”的育种家庭,成了一个美丽的中国传奇故事。董传军在作品中对茹振钢这些或许不无个性奇特经历的叙述描写,对于了解和理解茹振钢的人生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它如同是背景的衬托,如同副调的配合,会使主题和主旋得到有力的凸显。
茹振钢的恩师黄光正曾经告诉他,“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一个好的小麦品种往往是熬出来的。”这是一个经历很多的科学家的经验和心声,也是考验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的真实状态情形。董传军的《麦者》,没有回避茹振钢曾经有过的动摇苗头,但更多地书写了茹振钢在掐灭动摇苗头以后的作为。恩师的话茹振钢听进去了,他勇敢地走向了小麦育种这个充满崎岖艰难的道路。从此,“大地是小麦生命的舞台,小麦是茹振钢生命的世界”。他扎根大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小麦育种的神秘过程中,不惧严寒风雨,不惜身体疲劳困顿,勇于思考和实践,伴随着时代科技发展更新研究手段,自创“风洞试验”、“根系走廊”、“人工气候室”等,大胆向小麦杂交深水区探索并获得重大进展,拒绝高薪诱惑,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等等。在这所有的过程中,茹振钢都像一个虔诚勤劳的农民,像一个睿智严谨的科学家,从自我走向田野,从已知向未知探索,从小麦育种的试验培育平台,跨越自我而融入人间和国家社稷的广阔及高度,担当起人世上伟大的理想使命重担,贡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董传军真实描绘的这一切纷纭又曲折艰难的过程的时候,茹振钢的精神情感色彩,就像高悬于天空的彩虹,绚烂而明亮;他的坚韧性格和作为成果,如同雄伟的高山和广阔丰收的大地。这,就是科学的高贵,就是人的崇高,就是创造的神奇,就是劳动收获的幸福啊!
《麦者》是一部类似传记的报告文学,其中虽然有关茹振钢家族前世的消息和他自己人生的经历内容,但董传军最用力和给予更多关注的,还是在茹振钢作为当今世界环境中,作为一个小麦育种科学家,在这个涉及人类和国家粮食安全及前途命运上的个性作为情形。是在超越人物个体身份行动局限,而在现实社会生活大环境层面上的关照,这种在时代和现实社会环境框架下对人物行动事业和精神品格的界定,正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需要的眼光和能力。我以为,董传军这次选择和写作,正是对报告文学这种关注当下,强调“经世致用”的文体理解实践的结果。
董传军在作品“后记”中写道,他是因为茹振钢的精神和创造成果而感动并走近他的,而且不惜花费一年多的功夫跟踪采访,最后在写作中不断被他的事迹感动不已。对于董传军如此的用心用力和庄重写作态度,我非常赞赏。让身边的感动轻易地溜过是作家麻木的表现;而对于一个在当代产生重大影响,又具备历史存在价值的人物事迹的忽略,那就是一种悲哀和痛苦了!正是在这个认识上,《麦者》的出现,是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长久的价值意义。虽然作品中有些地方梳理的还不细致,有重复的感觉,但在这个成功的书写中,这些不足也许是可以忽略的。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