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乡日报社原副社长毛德胜
豫北新乡延津县胙城乡的黄河故道上有一个移民村,那就是我们杨山村。和当地比,村不算大,643口人,5个村民小组,648亩耕地。村名带个山字,实际上既没山也没水。记得我们是2011年6月20日大热天从南阳淅川县丹江口库区搬过来的。当时,舍故乡、离丹江、跨黄河、奔太行,一路北上,长途跋涉,足有一千多里。据说是那年丹江口库区搬迁大军走的最远的村,说“千里迢迢”一点都不过份。
杨山村原本就基础差、底子薄、人心散、事情多,远比不上与我们同时搬迁到辉县市的移民村仓房、侯家坡。刚迁来那阵子,环境生疏、问题成堆、情绪不稳、乱不堪言,别说发展经济了,能不能稳得住、住得下都让人揪心。上级领导只要来看一看,常被一些移民群众拉着衣服角出不了村。
如今,您再到杨山村看看,真是天壤之别。村容整洁,庭院干净,条条街道葡萄长廊变成了迎宾大道,绕村而建的上百座高效农业塑料大棚向你闪光微笑。三三两两偎依在街头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和面带羞涩、手织毛线的村妇甚至会主动去和前来参观的客人搭讪,介绍他们的喜悦和骄傲。
临危受命肩重负
说到杨山的变化,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差不多都会伸出拇指夸赞两个人,说他们立了大功。这俩人,一个就是这些年一直担任俺村党支部书记的侯铁敏,另一个就是包片驻村的正科级退二线干部王德祥。侯铁敏个头不高,说话慢,走路快,红脸汉,精神好,看上去不像53岁的人。在淅川县城,他还是个小有名气的生意人,老婆李改荣也是经商的一把好手。在老家,事业红火,如日中天。然而,一种新的抉择突然向他走来,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大概在2011年5月下旬,铁敏从淅川县城回乡下家里办事,正遇到一位镇领导和村里老支书及群众代表为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带头人犯愁。移民外迁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谁来领这一摊子、啃这块“硬骨头”?他们看到出现在眼前的侯铁敏,茅塞顿开,眼前一亮,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有了,有了,铁敏就是最佳人选,怎么没想到他这个小老板”。当明白大伙的意思后,侯铁敏连连摇头,说了三、四个“自己不行”。老支书生气了:“你的根底我们把,凭你的为人、条件、能耐完全能干成”!看着大家信任期盼的目光,听着重大而急迫的搬迁广播,穷苦人家出身的侯铁敏没法再拒绝他们的要求,终于递上一个态度:“只要大家信得过,选了我,就干”。2011年6月10日下午,镇党委通知他回村开会参加选举。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演讲、答辩、投票,侯铁敏竟以全票胜出,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此时,离指挥部下达的统一搬迁限令“2016年6月20日”只剩下10天。通告就是军令,搬迁就是一线。在宣布任职的第二天,侯铁敏顾不上自家财产的处置,便一头扎进村子里,开始了最棘手的全村整体搬迁工作。为了赶时间,他吃住在村里搬迁指挥部。不论白天黑夜,不怕蚊叮虫咬,带领村干部一次又一次逐户登门拜访,了解群众诉求,现场破解难题,搬掉一只又一只“拦路虎”,攻克一个又一个“钉子户”为2011年6月20日集中大搬迁铺平了道路。
为国舍家敢付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这句通俗的大实话在关键时刻更显得正确和贵重。一些不愿搬迁和胡搅蛮缠的人在侯铁敏一上台便议论开了:“催我们搬,咱看支书咋搬,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把火得先烧他自己”。此话不无道理。
知情者都清楚,从1991年开始,侯铁敏便在淅川县多处地方从事地毯生产经营。详细清单如下:一是,在淅川县城关镇冬青村办地毯加工厂3处,机梁70架,职工150人。二是,1993年至2011年期间在淅川县宋湾乡兴化寺村建地毯加工厂3处,机梁40架,职工100人。三是,在淅川县老城镇石家沟村办地毯加工厂一处,机梁3架,职工70人。四是,在淅川县上集乡下竹园村办地毯加工厂一处,机梁40架,职工90人。综合统计,在上述四个乡镇共建地毯加工厂8个,机梁设备180架,用工400多人。单说这些设备购价已达40多万元,如果不能变卖利用,按废铁处理,最多收回8万元。所购进的地毯原材料花费了50多万元,不使用就基本上等于扔掉了。另外,如果因搬迁不完全履行合同,损失也不是小数。这几项算下来,将会给侯铁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然而,当时的搬迁任务十分繁重紧迫,侯铁敏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要完成杨山搬迁几乎是不可能的,哪还有机会和时间去处理个人那么多资产。
也许正因为如此,侯铁敏当支书和要带领几百口人搬迁到千里之外的消息传到家里和亲戚朋友那里,一下炸开了锅。家人和亲友竭力反对,老婆孩子齐上阵,特别是80多岁的老母亲更是要死要活、不依不饶,骂他是个败家子、糊涂虫,放着一大推家业不管,去钻这个刺架,吃亏受累得罪人。为此,他给老人下过跪、捶过背,不知讲了多少道理、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
不少群众也不相信侯铁敏会真的铁了心,会真的舍下这么多财产,会真的同我们一块走。甚至还有人怀疑他这个新支书把大家送去后到底能在新村坚持多久,会不会打道回府重操旧业。对于这一切,侯铁敏心里明镜一般。他召开群众大会,再次明亮了和大家“同搬迁、同生活、同甘苦、同生死”的态度。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睡,反复琢磨着:“当干部要有一颗公心、一颗诚心、一颗良心,而这颗心不能只挂在嘴上、讲在会上、贴在墙上,要‘掏’出来,体现在行动上,让大伙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以心感人、以心育人、以心服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得自己烧自己”。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带头签订了搬迁协议。“行胜于言”,村干部和亲戚朋友们在铁敏的带动下,也纷纷签约,一下子把搬迁高潮掀起来了。到了6月20日,杨山村实现了一次性精准大搬迁。后来,侯铁敏被评为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先进个人、移民模范。由于当时离搬迁只有10天时间,村里忙的不可开交,侯铁敏没有一点时间去处理自己那么多地毯产业,个人损失惨重,这些遗留问题至今还在那悬着,气的老娘卧床不起,连老百姓都为之遗憾。
凝心聚力打基础
2011年6月20日,热浪袭人,高温难耐。就在这一个难忘的日子,侯铁敏同杨山村600多口人别故乡、离家园、跨黄河、奔太行,几乎走了一整天,好不容易从豫南丹江口库区来到了豫北新乡延津县。
谁都知道“穷家难舍”。老百姓祖祖辈辈生活在他们熟悉的故土上,早已形成了深厚的乡愁情缘、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大伙为国家南水北调外迁,已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一下子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心情可想而知。尽管这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当地干部群众的心是炽热的,但穷家难舍、留恋故乡的情绪不时涌动,再加上地域气候、环境、条件、习俗的差别,以及从老家搬迁时一些没有完全解决的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的反复,不少群众情绪出现波动,有的吆喝要回去,有的说新房质量有毛病,有的喊做饭没气,有的怀疑村干部吃里扒外占便宜,有的啥都伸手要,有的逼当地政府解决所有问题。一时间,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村里混乱,上访凸显。
“能不能让移民住得下、稳得住”成了搬迁后摆在侯铁敏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驻村干部王德祥的大力帮助下,侯铁敏从思想教育入手,先统一了村“两委”班子的思想,并亲自拟定教育内容,以“爱国奉献、四海为家、克服困难、团结奋斗、二次创业、建设新家”为主题,深入开展了“知荣、知耻、知法、知德、知足、知进”的六知教育,请领导专家进村讲形势,请新乡先进群体代表做报告,请本村身边的好典型讲体会,请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学习开眼界。同时,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公布村里的所有账目,关心群众的基本生活,渐渐稳住了局面、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
俺村铁敏说的对,“干部难当也好当,私心重了就难当,心底无私就好当”。真的,在公与私的问题上,杨山干部从不含糊。集体没啥钱,他们也从不花大家钱,相反是支书常“贴钱”。村里没有办公经费,但天长日久过日子,咋会没有零星花销,都是支书个人掏腰包,这么多年,少说也有五、六万元。平时,村里来了客人,铁敏就领到自己家里炒几个菜招待一番。有的群众遇到特殊情况,找到村干部哭诉,侯铁敏就解囊相助,他们过意不去非要打张借条,铁敏当面把条子撕掉说:“打什么借条”,就算是俺的一点心意吧!村官不大,事情不少,铁敏为了村里广大群众整天忙的团团转。一次,他的86岁的母亲有病,有名孝顺的侯铁敏把老娘送进了县医院,因忙村里的事儿,竟忘了安排亲人前去照顾,还是医院打来电话,他才想起来了老娘在医院等着,见面时遭到医生一顿批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看到村干部把心都掏给了他们,也都把心掏给了干部,有什么想法就说,有什么妙计就献,一座座强村富民的“连心桥”和一条条发展致富的“高速路”的基础就这样渐渐被夯实了。
发展致富上项目
“搬得来,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是刻在我们支书心里的几部协奏曲、升级版。但要发展、早致富、强杨山、惠民生,经济是基础,项目是支撑。这些对于做生意出身的侯铁敏来说,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为了上项目,侯铁敏组织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立足实际,调查研究;逐户访谈,征求意见;学习取经,外出参观;三进省城,五上新乡;往返县乡,争取支持。最终决定从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入手,具体讲就是搞大棚设施葡萄,也叫“避雨式葡萄”种植。
下这个决心还真有一段背景。当时,上边对移民有个扶持方向,提倡搞“种、养、加”。但大伙在讨论时说啥的都有。有的说:“办工厂搞加工投资大”;有的说:“家产万贯长毛的不算,搞养殖业风险不小”;有的说:“高效特色种植花钱会少些,科技含量高,咱们不掌握”。操心更多、想的更多的还是铁敏。他有个高中同学叫刘君浦,担任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也是个厅级干部,对特色高效种植很有研究。铁敏不光自己一趟又一趟地往郑州跑,还带着村干部和移民代表去考察刘君浦的种植基地和樱桃沟。刘君浦所长被这位“同学+老乡”的侯铁敏感动了,把金点子、银点子都倒了出来,最后形成共识,搞避雨式设施葡萄种植。这类葡萄早熟、无病虫害、品质好、易管理,有上百个品种,都是刘所长他们研究试验和引进的。另外,铁敏还有个小九九,知导村里穷,想在经济上沾老同学个便宜。这个研究所以最低价供应杨山村品种苗木,并答应经常来村里进行无偿技术指导。移民们喜出望外,翘首以盼。
要把选定的项目落地完成并非易事,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资金。我们一期工程先建30个标准化葡萄大棚,一个棚一亩大,光建棚就需要60多万元,而村里没有一分钱。移民后扶资金也只能在项目建成后按计划拨付(后来只拨了42.7万元)。怎么办?侯铁敏和妻子李改荣一商量,先把自己家的一点积蓄拿出来投入,但还不够,他俩口就到信用社共同签字贷款,抵押家产,又借了群众一部分,不到半年时间,就把30个大棚建成了。头一年,葡萄苗小,我们就在葡萄树下种西瓜,搞立体化种植,增加点收入,第二年就结葡萄见钱了。
特色种植成功了,有了收获,群众看到了希望,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侯铁敏和其他干部因势利导,运用市场化运作规则,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各家各户承包大棚,对困难户给予政策倾斜和帮扶。如今,我们村的葡萄大棚已经发展到150个,品种也越来越多,什么“夏黑”葡萄、“黑蜜”葡萄、“维多利亚”葡萄、“阳光玫瑰”葡萄等等,无公害,品质好,不愁销售。慢慢的,杨山的大棚葡萄出了名,每到收摘季节,前来收购的、观光的、自采的人们络绎不绝。我们算过一笔账:一座葡萄大棚(一亩),一年毛收入15000元,净收入10000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出十几倍。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村民中间大部分都成了技术员,能讲会做。辟如:现在大伙都知道,这些品种葡萄得控制好产量,每座大棚不能超过3000斤,不控制能产6000多斤,多了不好,既影响品质,又影响早熟。
“侯支书毕竟经商时走南闯北见识广,有心计,脑子灵,现在又让杨山搞起了葡萄长廊”。在侯铁敏的主导下,我们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观光事业,在村头街口和每条街道都用空心钢管搭起了葡萄架棚,在架棚两旁插上了经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筛选的抗病、抗旱、抗冻葡萄苗。去年,有的已经挂果,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增加了大家的收入。除葡萄外,我们还搞了反季节品种瓜果、精品蔬菜种植。
在高效特色种植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我们与科研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帮扶协议,专家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选苗、播种、施肥、浇水、管理上的专业培训、现场指导。村里在“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定植、统一管理、统一手摘、统一销售”上提供服务。街道路旁的葡萄长廊也实行了门前“三包”。据初步统计,这些年,杨山移民在葡萄收入上,每人平均多收入2000多元;其它瓜果、蔬菜也初见成效,保证了农户吃菜自给。
有了追求不停步
“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想着锅里的”是老百姓和侯铁敏开玩笑时说他的话。您别说,我们的支书还真是个“吃一拿二想着三的人。延津县的小麦在全国都有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麦”。侯铁敏从丹江口库区一搬来就听说了这个事儿。他和大家掰着指头算账,若不搞深加工,单靠粮食收入很难早日致富。于是,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了8亩大的石磨面粉厂,承包了出去。现在各种包装的石磨面粉越来越走俏。这样,既解决了群众卖粮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大伙的收入。
“百姓百姓,百人百姓,有时候在农村干个啥事可不是那么简单”。村委主任侯林彬讲述2015年杨山搞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事儿时,说侯铁敏作了大难。当时,平顶山有位老板,还是个省人大代表,看我们的书记挺老实,统一建造的移民房顶比较平整规范,就想在各家各户的房顶层和葡萄大棚上方搞光伏发电,所发的电除本村群众生活生产使用外,还可以把剩余的电输入电网挣钱,投入均摊到各户,花钱并不多。但是,群众认识不一致,有的半信半疑,没有弄成。侯铁敏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为了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心里服、他在这位老板的帮助下,自己投资30万元在村委会旁边建了个太阳能分部式发电站,同时又购置安装了10个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每年至少发5千瓦电,先解决了村里的办公、照明、广播、监控、电扇、空调用电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在全村推开。
现在,杨山村依托科研院所正在筹备规划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立“延津县鸿鑫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包括3个生态农庄。园庄内项目涉及到特色林果产业、绿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冷库保鲜储存业、农家乐餐饮旅游业。园区面积约1万亩。冷库由地方政府帮建。除大棚葡萄外,再载种大樱桃等果树160万株。果树下搞土鸡立体养殖,先搞1万只,逐步推广到50万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培训、产品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生产。园区道路景观将由仿古结构建筑和平行葡萄长廊组成,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和道路空间资源,提高生态、经济、观光效益。
“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们支书个头小,心胸大”。大人小孩都这么说。侯铁敏常对大伙讲,认准的事不能动摇,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功夫唱好“蚂蚁撼大树”“小河沟里养大鱼”这台戏。
畅开心扉把信书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好政策指引下,杨山村广大移民凭借当地党和政府及市、县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自己艰苦卓越的努力,建成了新家园,创建了新生活。而新家园、新生活又无时不刻地在滋润、激励、改变着广大移民。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胜利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之后的2015年新年贺词中专门对移民的奉献精神表示赞扬、对移民在新家园生活幸福致以祝福,令我们激动不已。杨山群众奔走相告,百感交集,持续一个多月,大伙议论最多的就是这件事。当时,快过年了,侯铁敏根据群众的意愿,与村委会主任侯林彬及马新月等9位村民代表商量,决定给习总书记写封信,向总书记报报喜、拜拜年、说说移民的心里话。此信全文如下:
俺向总书记说说移民的心里话
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
正当我们沉浸在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胜利通水的喜悦之中时,又亲自聆听到您在新年贺词中专门对移民奉献精神的赞扬及对我们在新家园生活幸福的祝福,令移民群众奔走相告,喜上加喜,百感交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一个多月来,大伙议论最多的就是总书记的新年讲话,要求最迫切的就是给总书记去封信,说说移民们在新家园的真实生活情况,让总书记您尽管放心!
我们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杨山村的移民,全村共157户,643口人,原来分散居住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旁边约3平方公里的山丘里。2011年6月20,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顾大局,舍小家,别故园,过丹江,跨黄河,赴太行,以河南最远的搬迁者,长途跋涉500余公里,来到豫北延津县安家落户。刚来那阵子,人地两生,再加上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的差别,还真有点不太适应。面对遇到的新情况和暂时的困难,我们没有悲伤,没有怨言,没有退却,而是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市县移民办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以“继续发扬奉献精神,二次创业重建家园”为主题的群众性大讨论,理顺了情绪,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重整旗鼓,创业再起,新建家园,奋斗不息,牢记要务,发展经济,全面进步,创新治理,村里面貌,翻天覆地。短短三年多时间,使移民刚来时的年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增至2014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如今,杨山村的100多座优质葡萄大棚、数百米长的观光农业长廊以及远近闻名的石磨面粉加工和农家乐旅游,使小小移民村的生态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前来参观的人们。我们不仅成为了全县卫生示范村,还获得了新乡市环境整治先进村荣誉称号,整个工作迈入河南移民系统第一方阵,在全省移民村开展的“强村富民”活动中获得大奖。移民也逐渐从生产、生活、习惯、文化、教育各方面融入当地社会,个别农户的子女已与当地的群众喜结良缘。我们这个几年前的“帮扶对象”已变成“当地典型”,“外来人家”已成为“当地主人”。
习总书记,真的,新乡已成为我们新的故乡,俺在新乡挺好的,请总书记放心。同时,在此,我们代表全村移民再次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大力帮扶和无尽关怀。
杨山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在讨论总书记贺词时也都清醒地认识到,杨山村这些年来虽然群众幸福、和谐稳定、变化很大,但生产生活的整个档次、程度、水平还不够高,还有不少困难和差距。总书记对移民奉献精神的敬慕是赞扬也是激励,祝我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是祝福也是希望。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和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和实际行动,把杨山村建设的更好,让群众真正满意、永远满意,让总书记真正放心、永远放心!
春节到了,我们杨山村党支部书记候铁敏、村委会主任候林彬和9名村民代表面向北京,给总书记鞠躬了,诚祝习总书记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此致
敬礼
杨山村党支部书记:候铁敏
杨山村村委会主任:候林彬
杨山村村民代表: 马新月、候林豪、刘振峰
候克金、候铁牛、裴京梅
候桂林、陈明道、候克彬
2015.2.1
信写好后,每个人又捺上了手印。怎么发出,难为住了他们。侯铁敏想到国家南水北调办鄂竞平主任来新乡考察过移民工作,就寄给鄂主任,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代转。同时,还发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一封。
两年后,我们杨山村又有了新的发展,2017年春节前夕,即2017年1月17日,俺村“两委”又向省委书记谢伏瞻、省委陈润儿报告了村里的情况,既报喜讲成绩,又报忧找差距,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决心把杨山村建设的更好,走在河南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前列,以实际行动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孟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