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乡土作家:赵文辉新作《一个人的豫北乡下》研讨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
著名作家——何弘 著名作家——邵丽
著名作家、省文学院副院长——墨白 评论家,《莽原》主编——李静宜
省作协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乔叶 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傅爱毛
辉县市文联主席——高天生 省文联原主席、省作协原主席——南丁
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王安琪 著名诗人、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
著名作家、书画家——侯钰鑫 评论家、郑州大学教授——刘宏志
著名诗人、省文学院院长助理——萍子 小说家、《东京文学》主编——张晓林
左一:《牡丹》杂志主编 ——王小朋 右一:中国乡土作家——赵文辉
2014年3月14日,我省青年作家赵文辉小说集《一个人的豫北乡下》研讨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由省作家协会、省文学院联合举办,南丁、邵丽、何弘、侯钰鑫、乔叶、墨白、傅爱毛等省会著名作家及高校评论家20多人参与研讨。
《一个人的豫北乡下》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收录了作家赵文辉创作的3个中篇和16个短篇小说,故事以豫北乡下为发生地,反映了豫北乡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变革和风貌,透视和洞察了当代农村人的精神领地。
大家认为,赵文辉是一位有着鲜明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的作家。《一个人的豫北乡下》里所呈现出的各种气息,使得这个小说家像一位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每一篇小说里的经络走向、骨骼结构、血气颜色都是水到渠成。小说写那种乡风的纯朴和人间的善良、写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写生命的欲望与命运的偶然;写人性的自私与谋事的奸诈等这些底层生命场景的酸、甜、苦、辣,都被置放在中国式的乡村政治与乡土伦理的背景下,以此,来展示我们所处社会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同时,他的小说人物丰富,没有局限在浓厚的泥土气息上,往往通过这些小人物来切入社会与我们民族精神的病灶,比如对权力的渴望与恐惧。我们能从他的小说里领悟到,在中国的现实社会里,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人格,仍然是我们这个国度最为稀缺的物质,同时,这也使赵文辉的小说呈现出一定的深度。
同时,有评论家认为,赵文辉小说创作因为受小小说的影响格局太小,人物选择与当下距离太大,更重要的是文本探索意识不足,写法上过多地依赖于故事,缺少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赵文辉:男,1969年出生,河南辉县市南姚固村人,辉县市城关供销社闲置职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新乡市作协副主席、辉县市作协主席。半生矢志文学,笔耕不辍,先后在《北京文学》、《长城》、《莽原》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50多篇、小小说300多篇,部分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转载,《刨树》入选《2011中国年度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10部,其中《布衣心情》获第一届河南省文学奖,《爱心设计》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何弘:评论家、省文联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
各位上午好,今天我们由省作家协会和文学院联合为赵文辉的新作《一个人的豫北乡下》召开研讨会,请大家就整个创作发表意见。首先请辉县市文联主席高天生致辞,并介绍一下赵文辉的创作情况。
高天生:辉县市文联主席
非常感谢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为赵文辉《一个人的豫北乡下》召开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我想这种荣誉不仅是赵文辉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辉县市的。感谢各位作家、评论家为《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把诊号脉、畅所欲言。感谢赵文辉这么多年来的辛勤创作,笔耕不辍,为辉县市的文学争得了荣誉,他的荣誉也是我们辉县市的荣誉。我代表辉县市文学艺术界真诚祝愿赵文辉《一个人的豫北乡下》研讨会圆满成功!
墨白:著名作家、省文学院副院长
赵文辉熟悉他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粒沙石的长相,也熟悉这片土地上每一片树叶的轮廓。基于此,《一个人的豫北乡下》里散发出的各种气息使得这个小说家像一个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每一篇小说里的经络走向、骨骼结构、血气颜色都是水到渠成:《大麦先熟》、《刨树》、《做针线活儿的人》、《玉兰的笑》、《厚人》、《红棉花》,这些小说写乡风的纯朴与人间的善良、写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写生命的欲望与命运的偶然;写人性的自私与谋事的奸诈,等等这些底层生命场景的酸甜苦辣,都被放置在中国式的乡村政治与乡土伦理的背景下,以此来展示我们所处社会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
长久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有以刻画人物见长的优良传统,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闰土等。在长期的写作训练过程中,赵文辉也悟到了要领,出现在他小说里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人物,使他笔下的豫北乡下渐渐丰富热闹起来。
侯钰鑫:著名作家、书画
用《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来命名这本书,说明他有雄心,想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化城堡,他是很执着的,他要认真地搞文学宣扬,我走进这个城堡看到里面的风土和人情。我说一下其中的几篇,《杏仁面》,他写的小人物有一个姓黄的,为了往上爬,他接触到了高乡长、炊事员老姜,还有宣传科长,还有白秘书,这篇分了九段,每一段写得都很精彩,文字洗练,单线白描。他以一个小人物写新闻报道,乡长想垄断他,弄到乡里为自己服务,通过乡长到宣传部这个过程,自己又回到乡里当上乡长。 这一篇写得很精彩,这样写就是大手笔,故事很简单,就是几个小人物,尤其是几个细节,炊事员和小黄为了争一个合同制指标钩心斗角,为了排挤炊事员,小黄杀鸡的时候用一个铁钉扎着鸡脑袋,鸡满地打滚儿,他是杀鸡给猴看,但是看的时候我也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赵文辉的小说是一种方言写作,只有辉县人才能读出字里行间的那种乡土味道,这些都是长处,但是我觉得也是短板,文学要反映的是时代,完全用家乡语言来反映时代,可能会拉开自己和读者的距离,这个对我的教训很深。
邵丽: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我们作家内部的研讨都是非常犀利,说问题都非常多,今天大家没有泛泛地说,能听到批评的声音很好。我想说的也是这样,研讨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赵文辉提高,大家不要在很虚的东西上说。我接触赵文辉的小说,好像是上上一届的河南文学奖,当时是《棉检组长》,我一下子就把赵文辉报的作品从满屋子的稿件里面拿出来,我说这个作品写得很成熟。在这个基础上,我对赵文辉的写作一直抱着一个非常好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
其实赵文辉的《红棉花》能够写得更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他没有写出来乡村姑娘的卑微,对生活的期待,他展现出来的就是她这个人很坏。我感觉到这个小说要总结的优点非常多,比如说语言、乡村的生活,但是就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作者就是把生活写出来,没有找到小说的精神。
李静宜:评论家,《莽原》主编
通过《一个人的豫北乡下》,赵文辉以一个当事者、亲历者、旁观者、经历者的姿态,把豫北地理风情的状态呈现给读者。《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是他个人的乡村生活,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有很好的认识价值,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有意义的一个层面。
我比较喜欢《刨树》、《王秋生改名记》、《三人行》、《在茄庄》,我感觉最完美的就是《刨树》,首先在意义的层面,其他小说写乡村人负面的东西多一点,但是《刨树》写的是大善大美,很感人,他对可爱的人物描写特别到位,笨重的男人,还有他的媳妇,这种大善大美写得非常到位。
可能我们办期刊的和专业作家不一样,专业作家更多注重文本的东西,我们对小说的可读性更看重一些,小说可以从多个层面谈社会性、象征意义、文本意义,我觉得这些东西缺一不可,尤其是我们更注重所呈现出来小说叙事所具有的可读性效果,赵文辉很注重文本,注重叙事效果的东西,他把叙事的效果处理得非常好。
乔叶:省作协副主席 《散文选刊》副主编
我们都是属于豫北地区的,但是我们两个创作风格上的不同,有点像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区别,形式上的不同,表达的兴奋点不同。我和赵文辉是多年的朋友,他之前的小说我都会阅读和关注,从他的《厚人》开始,我当时还写了一个推荐,我当时读赵文辉的小说感觉最深刻的就是四个字:豫北乡下。豫北的田野、男人、女人,它是心灵基地,叙述非常诚挚真情,细节扎实缜密,他把这一切都勾兑成一壶好酒,成就了一个厚人。因此我很喜欢他的小说,每当读他的小说,就觉得从一面镜子里面印照出我的生活和记忆。现在这本书是升级版的《一个人的豫北乡下》,他的目的性和野心昭然若揭,他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世界。
傅爱毛: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赵文辉的小说我一看就进去了,因为我很熟悉,我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特别的喜欢,觉得写得特别好。当时我还给我的一个朋友看,乔叶说味道不够,我觉得味道很够。 赵文辉的小说就像他饭店里面的菜,当地的味道非常够,他像一块烤红薯或者是捞面,很够味道。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是我想把我联想到的东西说起来,我为什么会联想到那些东西,应该是和他的小说有关系。
王安琪: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不管是豫北乡下也好,豫西乡下也好,都是乡下。拿到这本书以后,看到和过去的感觉不太一样,《一个人的豫北乡下》读起来很有味道,这个味道是衡量小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准,一切都是有味道的,大地、河流,地上长的、河里游的都有独特的味道。乌苏里江的雅马哈鱼长大以后游到大海里面去发育、成长,长大以后到产卵的时候再回到乌苏里江,一路上不断地减员、不断地死亡,它们为什么能够找到故乡,凭借的就是味道,一种嗅觉,对沿途嗅觉的记忆,一条狗不管走到再远的地方也能找到自己的故乡。作家和雅马哈鱼差不多,都需要灵敏的嗅觉和对味道的记忆力,好的作家能够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味道,优秀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味道。赵文辉在这方面都做到了,字里行间弥漫着浓厚的味道。
冯杰:著名诗人、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赵文辉这一次的作品我总结了两句话,“笔下世俗万象,弥漫人间烟火”。赵文辉立足于豫北乡下,埋头深挖,这几年精力都投入到酒店和写作,他的饭店类似于蒲松龄的茶馆,是收集豫北乡下素材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窗口,赵文辉的创作展现自己的价值,已经挖出水了,侯老师刚才说水挖出来没用,只是做的方式不一样。赵文辉是短篇见长,多年操练,现在已经得心应手。
赵文辉的小说特点弥漫世俗的味道,偷鸡摸狗、打情骂俏,属于小人物,就像豫北这块土地发生的,生活的原况如何,赵文辉在纸上还是如何,原汁原味,可以说是文学的实况转播,就像他一个短篇小说的名字叫《同期声》,赵文辉做的也是文学的同期声。做人超凡,写文章还是要有点世俗价值,《一个人的豫北乡下》,一个人的符号现在用的很多,最早是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河流。我前年在台湾出了一本书写吃的,出版社给我改成《一个人的私家菜》,一个人这里面空间很大。
《一个人的豫北乡下》这可能是赵文辉一个总体的衡量和把握,赵文辉的笔下非常精彩,非常鲜活,翻开书几乎每一页、每一篇都有几句出彩的地方。细节把握得比较到位,《在茄庄》里面涉及到喝酒的安排,胳膊窝下夹着酒。《三人行》很多细节,没有基层的体验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赵文辉写的喝酒就像刘学林老师说的,好像长垣喝酒的方法,豫西要比我们谦逊一点。
刘宏志:评论家、郑州大学教授
赵文辉的作品我全部看完了,对于小说,赵文辉是很用心地去经营,而且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小说里面有一些特点比如说情节有一些重复,像《笨母鸡》里面母鸡不下蛋的重复,《杏仁面》里面杏仁面的重复,连媳妇都是山西的,后文中关于自杀的重复,在重复中有意凸显一些东西。包括有些结尾的急转,像《大麦先熟》中手术完突然就可以结婚,《王秋生改名记》里面妈妈最后突然愿意打扫卫生,《在茄庄》里面医生突然成了兽医,都是突然有一个急转。而且特别有意经营的就是语言,特别强调地域方言的使用,我觉得他是下工夫了。大家评价比较高的是《刨树》,我特别喜欢的是《在茄庄》,写的是年轻的事,而且小说写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是对文化、人性有一种剖析,这都是赵文辉很好的一些东西啊,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
这些小说有点儿浮于表面,甚至有些小说甚至都不必写,像《扫床歌》我觉得意义不是特别大。有些他写得很美,像《做针线活儿的女人》,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就是写得很好。我觉得他的小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太贴近生活写,是不是应该空灵一些,再跳出来,首先有一个精神的跳,再有一个写作的跳,可能就不一样了,我觉得他突破的瓶颈就在这个地方。
任喻:评论家
这是我第一次读赵文辉的小说,我感觉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赵文辉文字的功底很扎实,语言很质朴、很饱满,比较善于白描,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一个生动的场景端出来。这本书中的人物写得有板有眼,我在读的时候时常想到赵树理,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的豫北乡下》这本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乡土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赵文辉的,这里头有许多关于乡村文化风土的景象,也有被乡村文明所浸染的人物。这样的一本书出现在如今乡土文明正在消失的时刻,作为一个对乡村文化的记录,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比差异,更像是一种提醒、一种弥补,作者有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
张晓林:小说家、《东京文学》主编
我和赵文辉是文学院首届作家班的同学,我在十年前就喜欢读赵文辉的小说,读他的小说没有压力,也没有什么负担。我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提两个小建议。第一,《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地域性不光写生活的层面,而应该写出一个地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厚重。我曾经读一个美国作家的小说,他也是写地域性的作家,据说他一生没有走出这个小城镇,但是他的小说品位非常高,作家写来写去还是品位的问题,有的作家一出手作品的品位就很高。第二,好读是一个作品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给读者提供无限大的可能性。
王小朋:《牡丹》主编
赵文辉和《牡丹》是比较有缘的,2004年他的短篇小说《红棉花》发表在《牡丹》上,被当年的《小说选刊》转载,这是他从小小说转变小说的开始。这十年里面每隔一两年总要有一篇小说在《牡丹》上发表,赵文辉的套路我很熟悉。 赵文辉所有的小说里面写得最好是《厚人》,单刀直入,张力十足,其次是《红棉花》。
萍子:诗人、省文学院院长助理
我喜欢的是《刨树》、《做针线活儿的女人》、《张菊花的拐角楼》,我觉得它展现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有很大的东西可以开拓,文辉写乡土应该再离现实近一点。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乡土的记忆大致是差不多的,我们记忆中的乡土到底还存在有多少,还保留有多少,现在的乡村处于什么状态,写得更贴近一点是大家更期待的。我希望以后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多一些热情、多一些激情、多一些亮色,有些作品让人看了有一种命运的无力感,我希望文学作品还是给人一种温暖和亮色。
南丁:省文联原主席、省作协原主席
我喜欢这部小说,我觉得河南人写农村的小说,从新时期要学乔典运,像《满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从乡土出发,既是乡土又超越了乡土。这本书短篇我看完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也提一些问题。刚才何弘讲了一点很好,当下的东西不多,多是农村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合作化,文学总体要反映时代,目前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我们很希望从文学的角度去看,我们光从报纸上知道一些事,从理论上知道一些事,空心城、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妇女问题,赵文辉这个小说里面这些方面没有涉及到一些农民纯朴的东西,《刨树》里面就写到了,这种东西语言写得很纯朴。
何弘:不管这个时代静音怎么变,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我们写历史小说,仍然有经验,今天的发言都讲了长处和不足。 赵文辉的小说优点是非常突出的,具体人物的塑造是非常鲜活的,作品总体的构思都是生动有趣,语言的趣味都是比较突出。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说对当下的农村精神现实的揭示不够,《一个人的豫北乡下》是一个地域作品,既然要以地域建构这个作品,我们写一个短篇,一个人物在产生互补关系,在这个作品里面出现了是一个主角,下一个作品里面是一个配角,这样一个互补关系建立以后,农村的社会体系就比较完整地构建出来。
多年来,赵文辉是一位对文学很虔诚、非常执着的人,我相信他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感谢各位参加这个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