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本文就酒文化的起源试作探讨。

1 、酒香五千年

酒为何物?《黄帝内经·灵枢》篇解曰:“酒者……熟谷之液也。”中华民族饮酒的历史非常久远,西汉初淮南王刘安在其所编著的《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清之美,始于耒耜”。就是说自从有了农业,也就有了酒这种饮料。
我们祖先在四五千年前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甲骨文中就有“酒”字出现,而且写法多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系统文字,它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后期。迄今为止,已被发现的十几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共有甲骨文字四千多个,其中“酒”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字之一。

根据甲骨文发展的轨迹,文字专家把它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中都有多种写法的“酒”字。在《甲骨文字典》《字源》和《常用古文字字典》中就列出了“酒”字近20种写法,《甲骨文编》中更有46种写法。笔者认为,以上情况可以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酒”字出现频率高,反映了它与先民们生活密切,先民经常饮酒、用酒。

其二,“酒”字写法多,说明先民们盛酒、饮酒的器具种类繁多,大小形状各异,如尊、爵、角、勺等。因为古人造字的原则之一是象形,酒是液体本无形,只能用酒器表示,酒器种类多,“酒”字的写法自然也多。

其三,“酒”字在甲骨文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变换写法,说明商代盛酒、饮酒器具的生产工艺在不断改进和创新,饮酒之风普遍。

 进入青铜器时代后,“酒”字的写法已被规范为“酉”。在小篆体形成之后,人们才在“酉”字旁加了三点水,表示酒是液体。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含有“酉”的组合汉字,也多与酒或酒事有关,如醉、醒、酝酿、醴、醪等。尊不仅是盛酒的器具,也反映了古代祭祀的活动情况。尊的小篆体字形表示在祭祀时,人双手举着酒器,其情状何等生动。

《甲骨文释林》中说,在发掘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酒器的数量超过食器。这说明当时统治阶级饮酒成风。有一片甲骨文字记载:武丁在位时,有一位贵族大臣,因经常过度饮酒而得病,长期不能参与朝政。看来,殷纣王“酒池肉林”之说,亦非空穴来风。铸造于商代末期的后母戊鼎铭文中就有“勿湎于酒”的训语。无独有偶,铸造于西周末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也有“毋敢湎于酒”之语。这些都说明,人们早已懂得过量饮酒的危害,一些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也想限制人们特别是大臣饮酒,只是收效甚微。《书经·酒诰》就是周天子的一道禁酒令,令中对诸侯严格规定:除祭祀外,平时一律不得饮酒。

随着文明的发展,酒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婚丧嫁娶,宾朋宴乐,大事小事都离不开酒,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尤其是果酒(如葡萄酒)能滋补人体。酒也可药用,如活血化瘀,消毒疗伤。酒还被用做药引子,中医常用白酒与各种中药泡制药酒,以治疗不同的疑难杂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帛书《养生方》《杂疗方》中就有“药酒”的记载。所以,《汉书·食货志》称“酒乃百药之长”。

对酒的妙用领略颇深的当属一些文人雅士,很多传世佳作都是借酒成就的,许多名流佳话也都与酒有关。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日常酒壶随身,纵酒放达,其文章布局有独特韵味;北宋官至丞相的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放浪烟霞的朱敦儒“诗万首,酒千觞”;酒仙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

2、仪狄——酒的始祖

酒,几千年来备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它究竟是什么年代,由什么人发明创造出来的呢?

西晋人江统这样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他认为“三皇时代”酒已问世。三皇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当时尚无纪年,更无文字可考。至于仪狄、杜康倒是有据可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说:“古代仪狄作酒醪……杜康做秫酒。”所谓酒醪,是未经过滤的浊酒。浊酒也是对古代老酒的统称。“秫酒”接近于现代的清酒。酒醪和秫酒在酒酿造史上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另外,《战国策》《吕氏春秋》《世本》《酒本》《太平御览》等典籍中,都有仪狄和杜康做酒的记述。早期做酒的方法也有两则有趣的记述,在《酒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日久益香,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其《酒经》中是这样写的:“杜康做秫酒,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酒醪,酒之始也。”

古代诸多典籍都把仪狄、杜康作为酿酒的始祖,笔者认为他们不能相提并论。仪狄是禹时代的人,在夏朝之初。杜康生活在夏朝中代,二人相隔一百多年。二人所造之酒也不相同:仪狄造的是酒醪,杜康造的是秫酒。酒醪和秫酒在酒的发展史上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产物,而且它们也是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象征。酒醪在前,秫酒在后,古时已成定论。

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之时,洪水横流,草木茂盛,禽兽逼人。舜命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日夜操劳,日渐憔悴,禹的女儿要负责其膳食的仪狄设法为之滋补身体。一天,仪狄走进山里,想捕些野味为禹改善膳食。他突然发现一只猴子正在地上拾东西吃,仔细一看,原来是树上的野果落在凹石板上,早已发酵成浆。猴子吃了表现出晕晕乎乎十分舒服的样子。出于好奇,仪狄也过去试尝了一下,味道果然很美,就吃了起来。在返回的路上身子格外清爽,且有飘然若仙的感觉。仪狄灵机一动,路上便摘了些果子,带回去发酵成浆,命之曰“猿酒”,进献给禹饮用。

禹饮了猿酒,食欲大振,身体很快康复,并以仪狄功高封为造酒的官职——酒正,专门从事造酒的工作。禹每逢参加大型活动,进山打猎或领兵打仗,都要先喝些酒,因为酒既助兴又壮胆。

一次,禹战前饮酒过量,醉在战场不能指挥军队,遭到惨败。事后他总结教训:饮酒虽有好处,但是过量至醉,危害更大。他从此戒酒,并疏远了仪狄。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昔者帝(禹)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

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可以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作为厨师的仪狄,偶尔贮存剩饭蔬果致使发酵不稀奇。仪狄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对于发了酵的食品,不忍丢弃,设法调制食用,从而发现了酒这种物质。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顺理成章的。据传,仪狄被禹王疏远之后便回到故乡宝丰,在家乡酿起酒来。由此可见,仪狄不仅创造了酿酒术,开了历史上首个酿酒作坊,还是以酿酒为业的第一人。

经百余年的演进,杜康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高粱为原料,通过发酵、过滤,成功地酿出了浓郁清香的秫酒。人们把杜康奉为“酒仙”,也是情理之中的。

3、 酒的发祥地——宝丰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发源于河洛地区,具体说就是发源于汝地区。《星野图考》卷三有段经典的记载:“汝南应野多酒事。仪狄造酒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取其水耳。”汝南应野指今日宝丰境内浣水流域。多酒事,言其酒风盛行。仪狄离开禹王,回到故乡造酒,盖因故乡水质绝佳,适于酿酒。《星野图考》告诉我们,仪狄之所以成为酒祖,与天时、地利都有密切的关系。

古往今来,宝丰酒业特别兴旺。从历史的角度看,宝丰也确实不负“酒的故乡”“酒文化源头”的盛名。据《周礼·天官》载,西周时期官府就设管理酒业的官员。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沽酒在民”的现象。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西汉中期,人们在生活中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酿酒业在经济结构中异军突起,酒税也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开始实行“榷酒酤”,酒的产销都由官府垄断。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改为征酒税,准许民间酿酒,并对酒的质量提出了一定要求,还规定向官府缴纳百分之七十的酒税。随着官府对酒业垄断的放松,宝丰酿酒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酿酒炉灶遍地冒烟,尤其浣水流域,酿酒遗址随处可见。

唐时,父城因有东汉时所建的古刹龙兴寺而更名为龙兴县。李白曾在寺中喝着龙兴酒撰写《龙兴阁序》;吴道子饮龙兴酒作龙兴寺华严殿壁画。更有武则天带众多大臣和诗人在临汝广成苑设特大酒局《流杯亭诗宴》一月有余。

入宋以后,酒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比重突显,官府便在城乡专设酒务机关,委派官员进行管理。除征收正常酒税之外,每有军用或地方所需款项,官卖亏欠,往往用提高酒价的办法去应对。宝丰县作为酒的故乡,产销量特别大,酒税收入自然可观。所以官府特别看中这块财源宝地,到处设立商酒务。著名理学创始人程颢就曾在商酒务任酒监多年。据《文献通考》载:“汝州有十酒务,在宝丰者六。”汝州管辖共四县,宝丰一县设的商酒务占整个汝州的60%。《宝丰县志》所记更为详细而具体:“邑之宋村、曹村、稠桑、石桥、商酒务、封家庄、父城诸聚落并设酒务监,则业酒者之多可知也。”这里所记宝丰县的酒务就有七家,仅商酒务一村就设了两家,故商酒务村又有双酒务之称,宝丰应该设有八家商酒务机关。宝丰县境内真可谓万家立灶,千村飘香,酒肆棋布,过街醉人。苏辙在任汝州知府时曾写《望嵩楼》诗一首,其中赞宝丰酒道:“……可怜汝阳酒,味与上国同。游心四山外,寄话酒杯中。”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其《送弋唐佐还平阳》诗中称:“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更须三百杯。”他还在《送诗人简夫归苏坟别业》一诗中写道:“骞驴驮人醉乡去,袖巾知有眉山春。”前后两首诗中的“春风”与“眉山春”皆为宝丰酒的代称,而“醉乡”则为宝丰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