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莫过于天上,卑微莫甚于人间。冯小刚努力了三十年,从京城的卑微人士,混到央视一号演播厅的中心宝座:春晚总导演。但仅仅三年,他就被金灿灿的繁华挤出,躲进小小的角落,把青春的激动澎湃,怀念到痛哭流涕。

2016年,冯小刚与美国顶级经纪公司CAA签约后,将大把时间留在了洛杉矶的明媚阳光里,他搞了一间画室,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在画室里一待就是几天,孤零零地描绘饥渴的年轻岁月。

“我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可聊的了”,三年前,搞完马年春晚后,面对铺天盖地的吐嘈声,冯小刚一脸疲惫地对媒体说。

从此以后,冯小刚再也不拍喜剧了,这位以贺岁喜剧片成名的导演,竟然以一部马年春晚,结束了自己的喜剧生涯。

这几年的冯小刚,变得越来越愤怒,每一次电影上映,他都要炮轰一堆人,连作为衣食父母的观众,也被他不留情面地骂了:中国垃圾电影遍地,一定和垃圾观众有关。

幽默的冯小刚变成了愤怒的老头子,是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

80年代的京城,还没有那么多外来群众,首都文艺圈,主流是文工团系统,凭借赞美祖国歌颂人民的高超技能,占据着各大晚会和电视荧屏。

除此之外,一些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靠拍一些旧社会题材的电影,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誉,最有名的是张艺谋。那个年代,外国的月亮还挺圆,借着国外的赞誉,张艺谋声名鹊起,成了第一导演。

对于张艺谋电影中丑陋的农村往事,冯小刚除了嫉妒之外,更有些不屑。他想玩些更有意思的东西,谈点理想,讲点情怀。这些有意思的东西,趴在两帮浑不吝的年轻人身上:大院子弟和北大才子。

王朔和姜文是大院子弟,刘震云和梁左是北大才子,这些人各有一套才华,但才华这东西,太盛了,往往动物凶猛,难以驾驭。

出生于大兴,在胡同里长大,工人家庭出身的冯小刚,既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牛逼的学历,他只是一个复员文艺兵,混进剧组里做美工。但他有独特的本领,就是施展柔软身段,巧妙地融进圈子,把两帮人的智慧吸收融合。

成大事者,善于借力,太极的精髓,被冯小刚运用得出神入化。他成为集大成者,用一部一部吸满别人智慧的电影,打响市场,叫好又叫座,成为国内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

论金钱和地位,冯小刚超越了他所依附的那些才子,冯氏喜剧深入人心,冯小刚成为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有钱了,就想起年轻时的诺言:钱他妈就是个王八蛋,但没有这个王八蛋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现在努力赚钱,等赚够了钱,就去做我们想做的事。

这是冯小刚和那帮年轻人的梦想,年过50,踏进老年的门槛后,钱有了,名声也有了,终于可以去做想做的事了。

想做什么事呢?早在20年前,冯小刚就想把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拍成电影。这是一个讲大饥荒的故事,历史上,有多次死伤超过连环核弹的大饥荒,却没有电影涉及过。

为此,冯小刚炮轰过香港电影圈,意思是你们挺开放的,但拍的电影,要么是打打杀杀,要么是亲亲我我,为什么不拍些有点家国情怀的东西呢。

商业化的香港,是指望不上的。家国情怀,还要靠北京人。

功成名就的冯小刚,如愿抒发出自己的家国情怀,拍出了耗费最多心血的《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不仅冯小刚费尽心思,参演的明星,从张国立到冯远征,普遍饿瘦二十斤。

但是,满腔家国情怀的冯小刚,却遭遇了不买账的年轻人。与《一九四二》同期上映的是《泰囧》,以搞笑创下了国内票房纪录12亿,而《一九四二》的票房只有3亿多,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其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北京老炮冯小刚在郑州被河南老炮郭力怼得哑口无言。

因为种种原因,电影《一九四二》首发式不在河南,冯小刚、刘震云也不打算在河南做观众见面会。他们两个不知道,河南老炮郭力有他自己的想法。

郭力,是被誉为民国海瑞郭仲隗的后代,研究一九四二河南大饥荒几十年,当年报道河南大饥荒的记者就有郭家所办报纸的记者,当年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郭仲隗等豫籍参政员早早做了准备,不仅带着《河南灾情严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等提案,还将观音土、雁粪、榆树皮等十几种灾民的“食品”带到会场展示,涕泣陈词,呼吁中央对河南减免征粮,一时震动全场。

郭仲隗等人如此做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蒋介石并不愿意灾情消息蔓延,但郭老毫不畏惧。事后,新乡人魏希贤先生曾听郭仲隗谈过此事,郭老说:“我是参政员,受河南三千万人民的委托,人民生活在死亡线上,日夜忧心如焚,愤怒填胸,职责天良,怎能不大声疾呼?所以在会上开宗明义就说,我坐过牢,下过狱,什么都不怕,河南灾情重到饿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年青者往陕西逃生,政府竟下令堵截;老弱在家园先吃草根后吃树皮,现在吃观音土,吃后屙不下来,活活憋死,难道政府的眼睛瞎了看不见,耳朵聋了听不见吗?我带河南人民吃的十种观音土(原文如此,应为10种代食品)请各院部长看一看!”

郭仲隗在参政会上足足骂了一个多钟头,会场上时而肃静无声,时而群情激愤。随后,郭仲隗等人奔走于财政部、粮食部等中枢主管机构,呼吁、敦请减免军粮,赈济灾情。爱国将军冯玉祥也闻知此事,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中确认了郭仲隗带着观音土大骂政府一个钟头一事。由郭仲隗领衔,103人提交了弹劾汤恩伯的《申明军令严惩失机将领案》。最后促成中央对豫拨款平粜。

而刘震云,90年代中期,郭力和他在家房顶上聊天,郭力直接说:你写的最好的小说不是一地鸡毛,而是《温故1942》。刘震云愕然:你是第二个这样说的人,第一个是王朔。

冯小刚、刘震云更不知道的是,郭力此前联系了当年写1942大饥荒报道的记者李蕤的后代(送宋致新,著有关于1942的专著),也联系凤凰卫视也提前做了系列报道。

在河南商报(郭力曾经供职的单位)用100个版面报道1942河南大灾,大河报用2个专刊,调动最好的记者组成报道组的背景下,冯小刚、刘震云终于来到大河报参加电影1942的座谈。他们一进门,所有人起立,包括大河报领导层,河南作协主席、副主席等一干牛逼人物,没有想到,河南老炮郭力,作为郭仲隗后代,作为映象网1942河南大饥荒系列报道总策划,稳稳坐着不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经被他放翻,一个拍河南大灾的电影不和河南人见面的导演,你以为这个河南老炮会给你好脸色?

大河报总编请郭力先发言,这个河南老炮只说了三句话:一、片子很好,两位老师辛苦了。二、瑕不掩瑜,片子有两处硬伤要指出来:1942河南官员没有缺席(我曾祖父郭仲隗在参政会上怒怼蒋介石),河南记者没有缺席(郭家所办报纸记者李蕤当年曾有大量报道)。三、可能因为艺术原因,二位忽略了这两个事实,遗憾。

冯小刚、刘震云无语。

冯小刚想不明白,精心酝酿的满腔情怀,碎了一地。

为了这部《一九四二》,冯小刚欠下了双重债务,一是金钱债,赔了钱,得想办法补回来,冯小刚又把葛优拉上,拍了一部嚼剩饭的电影《私人订制》,还是延续王朔小说的老路子。这部电影虽说是流水线制作,却拿到了7亿的票房。金钱债还上了,还欠人情债。

大饥荒题材的电影能公映,冯小刚是求爷爷告奶奶,把能动用的关系网都用了,最后是某位首长拍板,才拿到公映权。怎么还人情债呢?首长想到了春晚。春晚行进到2014年,老态龙钟,越办越没人看,那就把擅长幽默喜剧的冯小刚召过来,帮春晚回春吧。

虽然知道办春晚很难,但一方面上命难违,另一方面,冯小刚也有野心,如果能把春晚办得喜闻乐见,那就牛逼大了。冯小刚接下这个大活,踌躇满志,想对春晚做一番改革。

冯小刚首先想改变的,是春晚那种大红大绿的色调。他的老朋友王朔说过:“大红大绿多土啊,他们真的特别可笑,以为大红大绿是中国人的颜色。满清来时才这样,明朝是那样吗?宋朝是那样吗?人家都是水墨,不带挂色儿的。你看春晚一开幕,金光闪闪,那帮女的打扮得跟姨太太似的。”

想搞一台水墨色的晚会,可能吗?王朔的想法立刻被毙。冯小刚退而求其次,求着王朔写个针砭时弊的小品,像80年代的“小偷公司”那样。可惜的是,冯小刚也幼稚了,王朔根本就进不了春晚剧组,小偷公司那种讽刺官僚的小品,可能吗?

冯小刚绑上春晚,是破釜沉舟的一搏,但这一博无奈地失败了,擅长幽默的冯小刚,失去了让全国观众开心的本领。而此后的春晚,也变成加长版的新闻LB,一年一年机械地等待零点钟声敲响,假模假样地高潮一番。

世界变了,幽默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一个搞笑的时代。搞笑和幽默,其实是两个词汇,年轻人需要的是搞笑,幽默惯了的冯小刚,根本就不懂搞笑。

对于变了口味的观众,冯小刚很愤怒,却无可奈何。还完金钱债和人情债,他洒脱了,剩下的时间,他想满足满足自己。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在激情泛滥的年代成长,年轻时代被饥渴压抑着。步入老年后,想把年轻时的梦圆一遍。圆梦?普通人是办不到的,但有钱又有名的冯小刚可以办到。

于是,他去演了《老炮儿》,冯小刚从来没有当过老炮,卑微的百姓身份,让他无缘疯狂年代的头面人物,他只能躲在人堆里,艳羡地看着老炮们风光无限。他不知道幻想过多少遍,自己成了老炮,性感的北京大妞主动献身,一帮小弟前呼后拥,脏话一吐,牛得一逼。

这些幻想,在电影中成了现实,冯小刚结结实实过了一把瘾。

还有那部《我不是潘金莲》,取材自刘震云的小说,一个告状的农村妇女,把一系列光鲜人物捆在一起,上演了一出滑稽剧。

电影中,冯小刚特地用了圆镜头。原因嘛,众说纷纭。大头斯基一看就明白了,冯小刚这是表演一出“管中窥豹”:一个卑微小人物阴差阳错捅到大会堂,莫名其妙成了焦点人物。这哪是讲潘金莲,这是讲冯小刚自己啊,他就是用了二十年,从一个北京胡同串子,阴差阳错结识各路英豪,借势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

他的另类自传当然不讨喜欢。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国民老公”王思聪第一个不买账,他直言《我不是潘金莲》是部烂片,不值得院线排座。

冯小刚除了以潘金莲的名义写一封公开信之外,没有其它办法。只能眼看一股浓烈土豪味的大片《长城》从旁边呼啸而过,农村汉子张艺谋早就变洋气了,他娶了江南姑娘,买了大别墅,生了一帮娃娃。

但冯小刚不在乎,他在自我陶醉的路上继续走着。

今年,他又拍了一部《芳华》,文工团的漂亮女孩,青春洋溢,双腿笔挺,一圈圈地旋转舞步,汗水伴着跳跃,淌在排练室光洁的地板上。作为一名普通文艺兵,冯小刚既非军中高干,也没有英俊的长相,当年文工团的漂亮女孩,不会正眼看他。渴望最盛的年轻冯小刚,只能躲在角落里,瞧着那一排排诱惑。

所以,他要圆梦,自己搞了一个“文工团”,选出一排排漂亮姑娘,找一个帅哥模拟当年的自己,在摄像机前,一遍一遍地重放年轻的渴望。冯小刚对于旋转跳舞的女孩迷恋已久,还记得春晚舞台上那位旋转了4个小时的小彩旗姑娘吗?

这部电影还未上映,据估计,票房距离《战狼2》,将有遥远的距离。

如今的冯小刚,握着大把的钱和资源,却越来越不合时宜。不仅他的现在,就连他赖以成名的过去,也一并被淘汰了。

他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脸匪气的姜文砸掉铁饭碗去纽约,追逐美国梦,如愿发了大财,却失去了老婆,在爱恨交加中唱出那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如今,中国人去追逐美国梦,能播吗?瞧瞧《中国合伙人》,年轻人在纽约处处碰壁,然后回归祖国怀抱,一路顺畅,实现梦想。

他的《不见不散》,流浪在洛杉矶的葛优,混遍三百六十行,最大的成功是钓到一个跑到美国寻梦的北京大妞。

如今,地道的北京爷们和大妞,家里老房子一拆迁,就摇身变成大富翁,用得着跑到美国刷盘子吗?

还有《甲方乙方》,几个无业青年搞什么“好梦一日游”,帮助老百姓做一场白日梦。

如今,实现梦想的格式,已经被统一了,不许做那种特立独行的梦。

在日渐高端的梦想国度,有钱有势的冯小刚,也被一视同仁地淘汰了。

作为80年代的年轻人,冯小刚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无比崇敬,对这个世界的悲惨又无比激动,他觉得应该把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悲惨,放到电影中给这个世界看看。

可惜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被房贷大山沉沉地压着,闲暇时间搞搞笑,谁愿意欣赏一个老头子的青春梦呢?

从天上坠落的冯小刚,最好的归宿,就是躲进人间那个小小的画室,一边挥笔作画,一边吟唱那首他斟酌良久的歌:生命的河,喜悦的河,缓缓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里的忧伤,全都洒落。

来源:老斯基漂移(ID:laosijicj) 作者:大头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