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凤年
2017年10月25日是一个沉痛的日子,下午三点我正在画院创作,休息时偶看手机,突然发现远在西安的师弟发来的一条关于王金岭先生的微信,令我大吃一惊“王老师去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十一 国庆节当天我还和先生在一起,上午我和爱人一起去看望先生,还特意给先生捎去了一盒福鼎白茶,见先生身体健康,声音洪亮,步伐矫健,身体非常好,我还专门问先生身体可好,先生说才检查过,身体挺好的,怎么突然就不在了呢。为了证明真假,我急忙给西安的师弟打电话,得知消息是珠珠(先生的女儿)发出的,才敢相信这是真的。听到先生逝世的噩耗,简直是晴天霹雳,脑海一片空白,中国先人造句,不遇到事,你是无法理解这种造句的智慧的——晴天霹雳!二十五天前我们还见面来着,和大哥品茶,谈他的南濠圃,谈他的艺术馆,谈他的艺术……一幕幕仿佛历历在目,怎么转眼就成了永别了呢?您走了,走的那么匆忙,我还没有听够您关于艺术、人民、生活、人生的精辟之论……
一
我和先生的相识,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我爱人的结合,由于我从小喜欢画画,1979年高考考上师范后,在校期间较系统的学习了绘画的基础知识,
师范毕业后又有幸进入鲁迅美术学院进修,接受了系统的学习,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一直没有放弃画画,这期间爱人便向我提起了先生。
师范毕业后又有幸进入鲁迅美术学院进修,接受了系统的学习,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一直没有放弃画画,这期间爱人便向我提起了先生。
爱人在孩提时代便结识了先生的家人————三哥、四哥、五哥、二姐、小萍姐,由于爱人的父亲在大召营公社卫生院工作,每当周末、节假日爱人便去大召营公社卫生院找父亲,先生的弟妹们就住在卫生院的对门,
一来二去爱人便和三哥、四哥、五哥、二姐、小萍姐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吃住在他们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下地,一起割草……直到爱人高中毕业,
当时正值上山下乡后期,由于父亲在大召营卫生院,加上当时四哥是生产队长,爱人便下放到了先生的老家。下放期间爱人得到了三哥、四哥、五哥、二姐、萍姐的关心和照顾,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渐渐地知道了西安还有个会画画的大哥。
大哥每当回家探亲,也把我爱人当成小妹一样看待,直到我和爱人结婚,我也便认识了大哥,加上爱人的大嫂家和三哥家有姻亲关系,爱人和先生家走的也就更近了。特别是我到文化局工作后和先生的往来就更加多了起来。
大哥每当回家探亲,也把我爱人当成小妹一样看待,直到我和爱人结婚,我也便认识了大哥,加上爱人的大嫂家和三哥家有姻亲关系,爱人和先生家走的也就更近了。特别是我到文化局工作后和先生的往来就更加多了起来。
二
由于我是师范毕业,在学校也学习美术,加上我对美术的热爱,后来又专门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一直没有放弃对画画的学习,有幸认识先生后,更加坚定了画画的信心。
先生无疑是长安画派的重要人物,长期追随石鲁先生,他坚守着传统与生活的艺术理念,沿着长安画派开宗大师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绘画道路。
先生于1940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大召营村,两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了西安,1963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毕业后分配到大东北当了一名教师,八年后调回西安,八十年代陕西的一次画展上,石鲁发现了先生,于1979年经石鲁调入陕西美协从事中国画专业创作,任创作研究室主任。
先生是长安画派领军人物,擅长写意山水、花鸟画,作品《长安月色》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先生画风沉雄,笔墨恣肆不羁,于常见题材中獨出心裁,所作寒山、野鹤、孤女、秋荷、春藤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正如贾主席所言:先生的书画艺术可以用“性灵”二字概述,性灵者,聪敏发自天成,剔透灵明,不事雕饰,境界变幻万千。
恰如清代黄越《二十四画品.性灵》所言:耳目既沃,心手有喜,天倪所动,妙不能自……听其自然,法为之死。这“性灵”首先表现在艺术感受与意境的不拘一格。《石涛画语录》有名言:“法无定法,乃为至法”。石鲁也说:“宁要一个万,不要万个一”。都是说在艺术创作中,要有不同的感受和这种感受的技法。
先生的作品时而是龟、石的老辣苍劲,时而有冬晨的凛冽莽原,时而有秋夕的绚丽秋山,变化无穷,意趣难测。其次是笔墨的纵横任运,传统的笔墨一般不离中锋、侧锋,讲究如作字法,如“折釵股”,“屋漏痕”,“锥画沙”等,而先生又有梁楷的阔笔破墨,徐渭的嶙峋支离,石涛的拖泥带水,傅抱石的散锋直刷,均开笔墨新面,令人精神一振,尤其似石鲁,更为恣肆大胆。
三
记得1995年的秋天,先生从西安回来,我便拿着近期创作的作品和爱人一起去找先生求教。掌灯时分我们来到先生的家,嫂子和先生把我们让进屋里落座之后,先生便问,凤年还坚持画画吗?我说,是。便拿出最近的画作给先生看。先生一张一张认真地看着,不时给我指出不足之处:这用笔不够到位,这构图不够完美,这张点景的房子的比例不准……当然画的好的地方也给予鼓励。
先生讲的最多的还是绘画的一些心得,从中国画程式到笔墨运用,从诗与画的变形到赋、比、兴,从石鲁的用意之道到笔墨当随时代。特别是先生谈到石鲁时更有说不完的话题。先生说,早在60年代,石鲁便蜚声画坛,
一次先生和朋友一起探望石鲁,在他的画室墙上挂着一副习作,六尺数幅的纸上尽是苍劲的野草,看后顿时觉得狭小的画室莫大起来,一种单纯的线的律动美令人心肺一震,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删去了皴、擦、点、染的俗套,直书而成。
他没有去表现草的生态,长在什么地方……而是抓住微风波澜的刹那,提纯了大自然的美。先生每每讲起这段经历时,无不怀揣着对石鲁艺术的敬仰。先生————而谈先生从石鲁那里的每每而得,莫不也是我从先生那里的每每而得吗?这次探访回来之后按照先生的教导,运笔创作,莫不受益匪浅。
四
记得一次先生从西安回来,便去看望,顺便带上两幅画请先生指教,这次带去的是两幅花鸟作品,先生看过之后,也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而是給我讲起了李白的诗,他说:画中国画要和诗人写诗一样,要有意境,不能过于直白,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那还有什么意思,要有意境在里面,已意贯之,你看李白写心是怎么写的,“狂风吹我心,直挂咸阳树”,心怎么能挂树上呢,但李白想到了,李白笔下的心像风卷柯条中颤抖的红叶,令人寒怆,悲凉,多么形象啊。
这就叫别出心才。再比如“南风吹归心,飞落酒楼前”,此时此刻,饮者的心绪是何等的怅然,再如“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在这里李白的心又象残阳,淹没在大江的尽头。先生讲到这里喝了口茶继续说到,李白在诗中把心比作红叶、残阳,有的飞飘,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没在大江里,诗人能做到这一点,作为画家更要做到这一点,这就叫别出心裁,以意贯之。
听了先生的一席话,仿佛使我的心海顿时开悟,中国画不是谁都能拿起笔来就能画的,要想画出有心意,有诗意,有意境能感染人的作品来还真得要“别出心裁”才行的。
五
后来,先生在老家一个池塘边建了一座白楼,临水而居,别有一番情趣。一是看望先生,二是想求先生一副墨宝,由于提前已和先生说好,答应给我画一副,这天嫂子打电话说先生已画好,要我过去来拿,于是我便匆匆赶去,这是我第一次到先生的新家,
但见临水而居的一座白楼座落在池塘边,低矮的围墙,别致的门楼,曲折的走廊,高出水面的小桥,一一映在眼里,这样的景致在乡下还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呢。进到屋里,先生的客厅不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一副兰草小品,撩撩几笔,一丛兰草跃然纸上,兰叶被微风吹着倒向一边,兰花淡淡地开着,仿佛一缕幽香流入心田,回过头来见到房门右边挂着一副四尺条的墨荷,大张的荷叶,健壮的荷干穿插其间,一朵荷花静静地绽放着,整幅画全由水墨写成,让人感到水墨淋漓,荷香满屋。落座之后,便和先生交谈起来,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书画。之后先生把我领到里间,说画在里面,进去之后,但见两幅四尺斗方的山水画放在靠北墙的沙发上,说让我选一张,于是我便选了左边的这副山水,此时的欣喜之情洋溢在我的心头。
回到客厅我说先生给我写个齋号吧,先生欣然接受,便割纸研墨,提笔写了“红雨轩”三个大字,并在后边属上了自己的名字,盖上印章,我如获至宝,忙说谢谢先生,先生说写得不好要是平时我就把它撕了,我真的怕先生把它撕了,忙收起来说我喜欢。现在回想起来先生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真是令我佩服。
六
一年夏天,我在单位上班,听说先生从西安回来了,由于不确定便打电话给来州兄,得到确切消息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赶往大召营南濠圃去看望先生,临行之际顺手拿上两张山水画好叫先生指点一下。到了南濠圃之后,见来州兄与五哥在院子里,不见先生,便问先生去哪了,五哥说去市里办点事一会儿就回来。于是我便边欣赏园子边等先生回来。
先生回来已是中午时分,便一起来到镇上一家小店边吃边聊,饭间我说先生我带来两幅画请给指导指导,先生说好吧,我把画拿出来展开,双手把画按在墙上,先生认真地看着,我画的两幅山水一幅用焦墨,一幅用泼墨写就,先生沉思一会儿说:中国画贵在用笔,用墨,古人讲骨法用笔就是这个道理,光有墨无笔不行。先生指着那幅泼墨山水说,要见笔,然后又指着那幅焦墨山水说,这个比那张好些。之后并嘱咐我回去要多找些古人的画论看看,要想把画画好,理论一定要上去。虽然短短的一顿饭时间,先生的一席话使我受用终身。
七
工会为了丰富职工生活成立了职工书画院,先生被聘为书画院名誉院长,森堂兄为院长,我为副院长,这样和先生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记得在举办的一次书画展上,先生被请来指导工作。展览开幕的那一天,北京、郑州、开封的一些书画家也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之后大家便开始参观书画展,先生在大家的陪同下一幅一幅地看着,并点评着,当时也有我的一幅作品展出,当大家走到我这幅作品时,郑州的画家远翔兄指着我的作品说,凤年兄这幅作品挺有味道的。
我画的是一幅深秋时节的葫芦,但见画面书写的枯藤缠绕着整个画面,其间坠有两三个熟透的葫芦,再用大块面的墨色泼上去,全当是叶子,葫芦下站立一只雄鸡,好象在欣赏着这深深的秋意,
先生站在我的画前端详了一会儿说到,叶子不画更好,画了叶子不但没有增色,反而减色,画贵简不宜繁。先生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先生的话语里可以看出先生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是一个实实在在作学问的人。他那深邃的思想植根于他那传统文学的功底里。
八
“以意贯之”,这是先生使用过的一枚一章,也是给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和先生谈绘画,他总有滔滔不绝的画题,先生他给我讲,
他最崇拜的四位画家是八大、齐白石、林风眠、石鲁,八大笔下的形象常给人一种神奇之感,他画荷花,笔下既是花、叶之形,又有水、雾之态,以他那精辟的笔墨,让花、叶模糊在水、雾之中。他画的石头,用大浑点表现,让植被模糊在石纹之中。你在看齐白石,虽然木匠出身,但他乐于苦学,大器晚成,靠着他的勤奋、才学、天赋,终成一代大家,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写意画大家。已意贯之,是我绘画创作的永恒主题。
九
“不贪世声”,这四个字不仅是先生的一生写照,也是他时常教导我的警言,后来把先生的这四个字和齐白石的“何要浮名”刻成图章,每每作画时而用之,成为我立身的警言。有一次先生讲: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你的画好能够站起来,就会得到人家的赞许,肯定。
十
去年,有一段时间先生在老家建园子,我便有时间去看先生,便带去两幅画去请教先生。先生在南濠圃的一角建了个玻璃画室,这是他的画室,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进了画室,先生外出散步还未回来,妻子见画室一角放有一架古筝,便坐下弹了起来,随着妻子双手拨动琴弦,一曲悠扬动听的“渔舟唱晚”飘出了画室。
这时先生从外面回来,听到画室里有琴声传出便走了进去,一见是我们便坐下来听,一曲弹完又叫妻子弹了一曲才停下来说,你没有十几年的功夫是弹不出这样的曲调的,我便说她已经学了将近二十年了。这时嫂子进来也学了起来,先生鼓励嫂子要好好学习。这时大家坐下来喝茶,坐了一会儿我说,先生我拿来一幅画你给指点指点,先生接过我的画亲自挂在他画室的画墙上,
然后坐下来斟酌————给我讲画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到经营位置时给我举例说:你到医院看人的骨骼结构,那身躯,那四肢,那每一块骨骼结合的都是那么完美,我们作画也是一样,要做到完美,你看你的提款要好好推敲推敲,不能过于随意,再有作品要重在表现意境,要造成一种气氛,八大在莲蓬上画了一只鸟,鸟低着头看足下的莲蓬,你在池塘里看到莲蓬上卧一只鸟,那是常见的,最奇怪的是八大把莲蓬画的象个鸟巢,莲子象鸟蛋,八大观察事物是形而上的,有联想这就是中国画画外之意的典范……临走的时候,先生拿出一本刚出版的画集送给我,并在扉页上认真写下了“凤年赏玩”四个大字。
十一
这几年,先生把大部分心思用在老家园子————南濠圃上,所以每年我都要找机会和爱人一起去看望先生,一是陪爱人故地重游,二是看先生园子建设的进展情况,更多的还是和先生交流中国画的创作思想。
先生无疑是长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他坚守着传统与发展的艺术理念,沿着长安画派开宗大师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绘画之路,他经常给我讲石鲁,讲石鲁的绘画,讲石鲁的人品,讲石鲁的为人,讲石鲁的用意之道,每当他谈起石鲁便有说不完的话题。
先生处世平和,一向不爱张扬,人们都热衷于办画展,出画集的时候,他便隐居在终南山脚下,认真地、默默地画着他的画,他讲,热爱艺术就要为艺术献身,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一心沉浸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中,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坚定的信念,才使他取得了艺术上的如此成就。
十二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值此祖国68华诞之际,我和爱人一起去南濠圃看望先生。 南壕圃是坐落在河南新乡大召营村一处仿古庄园。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仿古四角亭,亭下置一茶桌,桌上备有茶具,是先生招待客人的地方,不论是乡里乡亲,还是文人墨客、地方官员,来此都在亭下小酌,听先生讲园子的建设情况,亦或是和同道谈书论画,畅谈古今。
进到园子,但见一老者蹲在地上和施工的工匠们正在谈论着什么,见我们进来忙从地上站起迎接,并让到亭子下摆座沏茶,先生步伐稳健、精神矍铄,看上去根本不像七、八十岁的老人。
落座之后大家边喝茶边叙起旧来,但是谈论最多的还是艺术:从传统中国画程式的范畴到程式的统一变化、程式的继承与创新;从李白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到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从石鲁的用意之道,到模糊技巧;从由春色联想到赋彩.........
之后大家一起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王金岭艺术馆,艺术馆坐落在园子一隅,建筑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创作室、教室、画室、展厅等,目前主体已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艺术馆典雅大方,设施齐全,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仿古风貌,堪称一景。
时近中午,大家道别,先生挽留,由于还有其他事情要办,只好告别。时间虽短但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的深刻。十月一日,毕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2017年10月25日清晨,天空和往常一样,但对我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先生走了,就这么匆匆地、不辞而别地走了,由于他的高尚人格,所以他走后,才会有无数的人敬仰他,怀念他,贾平凹先生说: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一些水花的,往往不是大鱼,大鱼多在水底深处。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大鱼”,他是一个以作品和人品安身立命存世的人。
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王金岭先生简介:
王金岭(1940年2月—2017年10月),男,汉族,1940年2月生于河南新乡,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画师, 1979年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任创作研究部主任。陕西社会科学院书画研究会理事,华联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电影美术学会首届艺术顾问,陕西花鸟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安美院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金岭画语录
大家无格
风格是难以挣脱的锁链;真正的追求是挣脱这条锁链。行生风,脚印即一格,一生追求之轨迹就是风格。有轻车熟路;有攀山探海,大家行无踪迹,无法无格。
依象成形
形者器物,是实在物的原体。象者,观察器物时由之而生的多种形的迭加体,是形之外生发出的活力部分。含量博大的象是自然中不存在的形。造型是依象成形。
写实·写生·写意
勾画器物之表谓写实;描写原型之生机谓写生;寓他形与原形之中谓之用意,将其写出谓写意。投其所好,奠如令人神往
穿凿者取悦于时人,有创见者任其天性发挥,或不为人赏识,有成功之可能。投其所好,莫如令人神往。
可悲的习气
熟能生巧,也能落俗。宁生勿熟,生生不息。
求新
出于我心便新。求新,有意新t境新、形新,笔新。具其一,便不失为好画。
顿悟
悟有初悟顿悟之差,初悟可在二中取一,顿悟则在一中得万。能解古今中外诸艺术形式之妙,可谓知变通之大才。
"弄假成真"
对景写生须"弄真成假",画出画来须"弄假成真", 假的画面效果表达出则是真情实意。寓情理于荒诞之中。
不似处有意
似处只为铺垫,不似处正是意之所在,真真假假而后塘界出。
绝弃常见,以意贯之
练形不如练笔,练笔不如练气,练气不如练意。形、笔、气都以意改观,绝弃常见,以意贯之,气顺笔趣形逸。
韵味
笔中除浓淡变化、枯润变化之外,仍须有行止、起卧之平仄, 虽无须讲究笔笔起承转合,但笔之完整性对构成气度是至关重要的。动静、起止、平仄、虚实、急徐之依意组合构成韵昧。
虛处意实
虛处意实,实处意虚。虚处唯恐没有含点,实处只怕不够空灵。
透视必动观
章法布局,以体现意为准,常规透视有碍于意,必动观、散观。
笔简意繁
—笔中愈不可名状单向。愈上乘。迷于手工,勤于笔墨而置意趣于不顾,致使画面形在神失,景在意无。心不过人,勤也无用。
万元归于一笔
画不在笔墨繁简,'而在一笔之中兼容多种观念,如人体各个局部兼容也、肉,骨神经等等系统一样* 总体才能形神兼备。笔笔顾此失彼,怎能动作。万元归于一笔,笔笔紧追一意。
得意之笔
笔笔摸拟自然,仅是写形而已。得意之笔,既统调在 画中特定的形式感中,又输入特定的情绪。气质的变化,是由阅历学问的深入而促成,粗悍之笔并非沉雄,瘦逸之笔也非浅簿,笔外功夫决定意趣。
败 笔
笔如风筝之系线,有动向,有升腾感。笔笔都由意所系,败笔力失去意检制的笔,如断了线的风筝。
墨是放大的笔
墨是放大的笔,笔是缩小的墨。肥瘦刚柔,不为填充 虚设。
用色蕴意
瞬间色仅留器物之表。动观,以意蕴色之中,以观念 移其色相而傅之形象,为民族用色规范。
功夫
人人功夫可说都够用,而从生活变成艺术,只有真正艺术家才独具这种才能。不是勤奋,也不是知识,是一种癖好,一种创作欲的驱使,一种不同常人的思维模式,令人倾倒,纠心萦魂,神品出自神人。什么功夫都做到家,只是一 种愿望,神人也做不到,因为神品先天就带有偏激的属性。不到确到,大全若缺。
题材
敦煌壁画为宗教实用造神、造境,对于佛教可谓"重大题材"。星移斗转,现在看来,没人为了顶礼膜拜看它,而是一种纯粹艺术欣赏。正像"飞天"一样,不长翅膀,凭借那条飘带遨游太空令世人瞠目。除永恒题材超越时代,泛 指题材都是实用的,艺术价值不在题材。人们不单单因其实用去欣赏它,那独特的形式中具备着永恒的活力。题材人人都懂,形式美才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念珠
一串念珠枚枚皆透方可穿在一起。作画道理依然。知墨色不可僵而不知何处该浓该淡,实不知墨也;知书法而不善以其笔味写形,亦不知笔也;欲用意而无象形之逸趣,实难写其意、追大气而入粗浅,异样俗气;求深入而满纸熟套,笔繁意失;变形无意蕴,失之怪诞;章法不论境界,老三块相拚……均属不通透。不透之散珠,永难成串。"读书破万卷”只在破字。大凡画能精进,有自家方园者,意、理、法、趣皆透。
得意一刻
画人命溅,常为笔墨犯愁。不画手库。常画落俗又 .烦,只有画出得意那两笔的一刻,才算活出点滋昧!
仙桃
千年结一仙桃,令人望眼欲穿。大肠杆菌每分钟繁殖十七代,人不稀罕。
作者简介:
王凤年,字红雨,国家一级美术师。1962年生,祖籍河北省廊坊市人,现居河南省新乡市 。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委员及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人事部、书协、美协及国际有关艺术团体等举办的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获奖和入展,其作品、传略入编《全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近代书画作品选集》、《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河南省公务员书法展作品集》、《河南省第四,十一,十二届中国画作品集》等数十部典籍,并被《解放军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人民监督报文化周刊》、《中华艺术家》等报刊选登。
作品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等地展出,并被孙中山纪念馆.、毛主席故居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国家文化部、林业部及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加拿大等相关单位及国内外政要及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