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学俭 (辉县市)

                                  真与假的传说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年代,至今仍然流传很广,但是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恐怕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并且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据说在苏、杭一带,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山东省济宁等地方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三十多年来曾去过苏、杭三——四次,汝南县和济宁地区,我去的次数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在那里我不管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报刊上登过的,我感到这些地方与这个故事都有不相符之外,特别是在豫剧大师常香玉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段戏中,从实地考察这些地方和剧情比起来,差得更远。

f603918fa0ec08fa475f318d5aee3d6d55fbdab8.jpg小时候,好多老人经常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们的说法在技巧上、情节上,虽然不太统一,但大致意思却都相同,首先都是说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我们的辉县城周围,其次就是这个故事的情节有多有少。内容都是非常丰富有意思,当时由于年纪小,不知道是真是假,只是听听罢了,但每次听到时,并无烦感之意。现在到了花甲之年以后,咋琢磨起来以前老人们讲的这个故事,如同现在看到的真人真事,经过多次的细心分析,专门走访了本村和外村的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然后根据他们的说法和我们这里以前曾有过的建筑物和现在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道路,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所在的村庄、民间风俗风情,然后再和常香玉大师的戏剧联系起来,这个故事就像真的一样发生在我们辉县市。

可惜的是这个故事在我们辉县知道的人越来越少,更谈不上在全国更是寥寥无几,照此下去,发生在我们辉县的故事是真的慢慢地会忘掉,而在其它地方是假的可能会传下来。我想来想去,感到非常遗憾,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始搜集这方面的内容,有一点线索我就追寻采访,几个月来,虽说水平有限,不管好坏,我能写出来让这个故事永远流传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感到很高兴。

                                      人物与村庄

故事中的主人公祝英台生活在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这在苏杭一带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可是我们辉县市的百泉同样也是众所周知的好地方,有山有水,楼台亭阁,千年松柏等等都跟故事中说的很相似,并且在百泉村自古以来确实有姓祝的人家,据说姓祝的早先也是富贵人家,也有员外之称的说法,凭这一点祝英台的家乡就很有可能是我们辉县市百泉镇的百泉村。

另一个主人公梁山伯,是辉县市孟庄镇梁村人,至今姓梁的人家在梁村的仍然不少,并且祖祖辈辈梁家人品厚道,虽然没有出过豪门富户,但也不属于穷苦人家,起码属于中等门户。土改时也有几家地主富农。

马文财,是辉县市胡桥乡胡桥村人。历来姓马的在村中是大户人家,传说是富户之首,有权有势,后来在民国年间马家才逐渐衰落。解放时姓马的被定为富户的已经不多了。

 以上三个主人公所在村庄形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远者不足十华里,近者不足四华里,这三个村不管过年、过节、祝寿以及历年盛世全国的百泉药交会,只要唱戏,从来不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戏,大概就是因这个故事的结尾很不好,对这三家在过去那些年代里,这些伤风败俗的事情很不体面,不要说唱戏,就是提起来也是非常伤心的。

                                      抗婚与求学

故事中祝员外将自己的女儿祝英台许配给有钱有势的马文财为婚,这在旧传统的社会里被称为门当户对,就是现在的社会也同样很现实。而当时祝英台对自己父亲许下婚约很不满意,她不求富贵,但愿志同道合,这种不听父母作主定的婚事在当时的社会里实属少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先从英台抗婚演变而来,故事的作者以英台抗婚为题材来作为宣传,让那些贪图富贵,嫌贫爱富的人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祝英台出生在豪门富户,大家闺秀,才华出众,自幼好学,渴望读书,想必当初家父不过在家中请个教书先生能让英台识几个字就算了,谁知英台长大后,为了不受封建制度的约束。要求出外求学,当时祝员外肯定不会同意,英台是个女孩家,别说出外求学,就是平时在家出门恐怕都会有人笑话,何况她是名门闺秀,走出家门,更是不可能的。而英台上进心切,不顾父母阻拦,不怕街坊邻居笑话,冲破阻力,女扮男装走上求学之路。

                                      十里相遇

英台从家出来行之十里,遇见路旁有一小亭,便和书童停步到亭中休息。这时梁山伯出外求学刚好从家出来也来到这里,二人互打招呼,原来是一路同行,于是亭中相遇,互报家门,随之称起兄道起弟来。这就是故事中说的十里长亭相遇一段。

这座小亭确实有,距百泉村正好十里左右。修建在辉县市孟庄镇烟墩村西头,梁村东南一里左右,古时这里是辉县至新乡的交通要道。据说这座小亭不知修在何年何月,早已破烂不堪,直到清末被烟墩村张树林等人集资,以行善积德的名义重新修建。修好后恢复了过往行人停足歇息乘凉的原来景象。后来行善人家就在天热及农忙季节以及过节时行人多的时候备有茶水,时间长了被远近行人将这座小亭称之为茶亭。解放后,新乡辉县道路改变路线,使这条老路逐年增高,该亭无法存在,于一九七五年被迫拆除。拆除后将六根石柱在纸厂盖了一座大厂棚,九十年代厂棚拆除,四根石柱不知去向,其中两根石柱上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碑上刻有三字经,这些记载是不是为他们二人求学在此相遇所刻,有待考究。

二人在亭中结为好友后,准备结伴同行,随及看到亭的周围有几座庙宇,于是二人又到庙中烧香跪拜,正式成为结拜兄弟,并求神保佑二人一路平安,学业有成,这才一同走向上学的路程。

确实在这座亭旁真的有三座庙宇,相距不足百米有一座奶奶庙,一座关爷庙,这两座庙都很小,也不知修建在什么年代,只是在一九九七年村中扩宽道路时被拆除,这两座庙和小亭在这一带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清清楚楚的,另一座庙距小亭有一百多米,建筑宏伟,历史悠久,名曰“通玄寺”,该寺建于大魏元象年间,至今一千五百多年,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有释迦牟尼、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佛像数十尊,历代都是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的好去处,至今仍是辉县市开放的佛教活动中心,一九九四年被定为重点保护单位。以上这三座庙不管在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去哪一座庙烧香结拜,虽没有明确记载,这都和故事中所讲的恰巧之处,亭和庙是事实不能不信,这些建筑物和故事中讲的是分不开的。

二人结拜为兄弟后,一路前往,直奔学校读书,在学校中二人同吃同住同学习,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确实胜如兄弟,漫长三年同窗使祝英台深深地爱上梁山伯,英台多次暗示他,多次戏耍他,但这个老实憨厚的梁山伯都没有识破祝英台是个女的,三年学业已满,二人打点行装准备返乡,英台问梁山伯回去打算怎么办,梁山伯说:“回去听从父命就是了。”英台说:“梁兄家父是我父,我视梁兄是我夫,三年同窗结良缘,夫随妇唱把家还。”梁山伯听后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英台你讲的是什么话呀。”英台抱着梁山伯哈哈大笑,次日一早,二人踏上返乡之路。

                                     返乡途中

二人在返乡途中遇见一条河,河中有一群鹅在戏水,祝英台触景生情吟诗于梁山伯,“你看游来一群鹅,成双成对咯咯咯,雌的是我祝英台,雄的就是山伯哥。”梁山伯听罢,满面羞红,忙说兄弟不可胡言乱讲,英台又是一片大笑,二人继续往前走,见路旁有一水井,英台把梁山伯拉到井边,二人对井相照,英台问他,兄长你看井中是什么,梁山伯说:“井中一双人影。”英台就说:“井中影一双,男女喜洋洋,女的是英台,男的是兄长。”梁山伯说:“明明是两个男的,怎么说成是一男一女来了。”说罢二人大笑起来,二人在返乡的路上有说有笑好不开心,不知不觉看到前方有一座庙,英台说:“是不是快到我们结拜的地方了?”梁山伯说正是,我们快要到家了。

当他们走到庙跟前,英台说:“兄长,我们快要分手了,咱到庙中神灵前许个愿怎样。”梁山伯说:“那就随小弟的便吧。”于是二人又来到庙中,到玉皇大帝神像前,英台将第一柱香点起,对玉皇许愿:“我祝英台和梁山伯永不分离。”祝英台又点起第二柱香对玉皇许愿:“愿有情人早日成双成对。”最后第三柱香英台让梁山伯点起,并让梁山伯许个愿,梁山伯说:“还是小弟你来许愿吧。”英台就将第三柱香点燃许愿:“祝英台愿做兄长的新娘。”梁山伯忙把英台拉到一旁,埋怨她不该在神前胡言乱讲。英台笑着说:“梁兄呀,我是门神卷灶爷,画中有话呀,你怎么听不出来呀。”这时梁山伯催祝英台快快离开庙门。这就是他们返乡的故事中的一段。

从庙中出来,就来到当初相遇的茶亭中,这时梁山伯快要到家了,二人马上就要分手了,英台见一路上怎么也没有让梁山伯看出他的心思,这时她不得不告诉梁山伯叫他去家中求婚,她说:“家中有一小妹愿许兄长为婚,小妹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长得和英台分不清,兄长要是不嫌弃,小弟在家把你等。”梁山伯听罢告诉英台,这事到家要给父母讲明白,再听安排,这时英台抱住梁山伯泪流满面,三年手足之情在这难舍难分时刻还没有唤醒自己心爱的人,更是让英台伤心至极,直到梁山伯看出英台如此动情才只好答应到祝家求婚,这才使二人慢慢地分了手。

                                    十八里相送

二人分手后,英台继续往前赶路,当走过三里屯时,听到后面有人喊,回头一看原来是梁兄赶来,英台十分高兴,拉着梁山伯说:“梁兄你怎么又来了?”梁山伯说:“三年相处亲如一人,我梁山伯怎么能舍下英台小弟呀,还是让我往前送一程吧。”两个人高兴的继续往前赶路,很快他们来到了辉县城里,那一片生意兴隆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真让人陶醉,他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忽然看见一男一女在为自己的孩子买帽子,英台便拉住梁山伯:“你看这里的帽子好看不好看?”梁山伯说:“兄弟咱们还是赶路吧,你怎么问起这个来了?”英台说:“这里帽子真好看,父母为孩把帽选,来年咱们有孩时,我挑帽子你付钱。”梁山伯说:“兄弟,你怎么一路上光说你我男女之间事。”英台说:“人世间男女情长,并非你我二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夫妻恩爱不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你我正值年华,难道谈这些也算是小弟错了吗?”梁山伯忙向英台解释:“不错,不错,应该,应该。”说罢二人出了城来到城后村,当走到观音堂时,二人又走了进去,一进观音堂见两旁站着金童玉女,英台便说:“梁兄,你比金童怎么样,我比玉女像不像。”梁山伯说:“金童玉女是神仙,这样比喻不应当。”二人拜过观音后出来继续走。走没多远,来到西关,碰见一车夫赶着牛车,英台说:“兄长好似一头牛,英台就是弹琴手,对牛弹琴它摇头。”不等英台把话说完,梁山伯捂住英台的嘴说:“小弟说话欠思量,为啥把牛比兄长。”英台笑着对梁山伯说:“我家小妹喜欢你这样老实肯干,温顺善良,坦然厚道的牛。”梁山伯说:“你家小妹要是小弟该有多好呀,不过只要你们喜欢,我甘愿当牛罢了。”说罢二人大笑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梅溪村,英台说:“百泉到梅溪,没有一里地,兄长该回去,准备来娶妻,小弟在家等,千万不要迟。”说罢又再三嘱咐迟来求婚后悔就来不及了。梁山伯这才向英台告辞,转身回去。

谁知英台让书童将行装送回家,自己又送起梁山伯来。当他们又快到城里时,遇到一樵夫累得满头大汗,梁山伯说:“小弟你看这樵夫如此这般为了什么呀?”英台说:“樵夫真能干,妻儿把他盼,卖柴有了钱,全家笑开颜,有吃又有穿,累点也觉甜。”接着又说:“要是梁兄把小妹娶回去,你愿意让小妹受苦吗?”梁山伯连忙答道:“兄长不是那种人,孝敬父母,疼妻爱子是我梁山伯应尽的职责,怎能让他们受苦呀。”英台听后更感到梁山伯人品可敬可佩,就这样英台和梁山伯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出了城又到了三里屯,眼看快到梁村,英台看天色不早,才向梁山伯告辞,梁山伯说不如小弟到我家休息一晚,明天咱们一同到你家求婚,英台说:“咱们今天走了一天路,离家三年该回家先拜见父母,人送千里终有一别,小弟该回去了。”说罢抱住梁山伯说:“弟送兄来兄送弟,来回送了十八里,英台在家等着你,盼兄早日把我娶。”梁山伯说小弟不是将你家小妹许配于我,怎么让我去娶起你来了。英台说:“兄长到我家什么都知道了。”梁山伯说只要你能变成女,不娶小妹要小弟。兄弟路上保重,就这样二人才终于分手,英台重新踏上回家的路,这就是故事中在戏剧里最有趣的十八里相送。

                                       求   婚

回家后,梁山伯得到父母同意,随时到祝家求婚,到了祝家后梁山伯没有见到祝英台,而祝员外告诉他,祝英台根本没有小妹之事,英台也早已许配人家,知道学业已满,将婚期已定了下来,不用说梁山伯听到后受到了沉痛的打击,他想起三年同窗,亲如兄弟,在生活中,返乡途中,庙中许愿,茶亭许婚,十八里相互送行,这一切的一切都感到祝英台是自己可亲可爱的人,现在看来已成泡影,落入他人手中,梁山伯悲痛万分,顿时晕倒在地。英台闻讯后急忙走出来将山伯扶起,并哭喊着将山伯唤醒,梁山伯看到眼前一身女装的祝英台,更是感情冲动再昏倒下来,英台赶忙找到家人将山伯送回梁村,英台送至门口大声哭喊着:“梁兄呀梁兄你千万等着我,英台早晚要回到你的身边。”祝员外听到女儿的哭喊声,心如刀割,感到大事不好,就安排家人天天看管着英台,以防惹出万一。

这次求婚没成,竟使梁山伯气得神魂颠倒,到家后元气大伤,病魔缠身,卧床不起,不久便命丧黄泉,在封建社会里,以及在现在,年轻人死后暂不能入坟安葬,不是先埋在地头,就是埋在路旁,所以梁山伯死后,家人只好把他埋在一条大路旁,这条路就是辉县至南云门的主要道路,在辉县扩宽南环路时这条路被中断,但现在仍还能看到时通时断的路段,这条路正好是在胡桥村东地,梁村西地的交界处。

祝英台几次都要去看望梁山伯,都遭到父亲反对,后来得知梁山伯死后,说啥也要祭奠他,谁知为时已晚,梁山伯已葬数日,只好由梁家人陪她到梁山伯墓前,她扑倒在墓上,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使在场的人都落下了眼泪,几次痛哭,昏迷气绝,最后筋疲力尽,只好由梁家人送到百泉。

                                      娶   亲

梁山伯死后不久,祝英台的婚期已到了,在祝员外的安排下,英台被迫逼上花轿,就在马文财娶祝英台回家的路上,根据咱这风俗习惯,娶亲花轿都是出西门进东门,出南门进北门,马家花轿从百泉经过梅溪、西关、城内,从四路口出来顺云门路到胡桥东头这段路,正好路过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看到梁山伯的墓时,不由燃起内心的痛苦,说什么要下轿祭奠一下梁兄,马家人劝也劝不住,阻拦也阻拦不住,只好让祝英台下轿,正当祝英台祭奠梁山伯时,突然天空闪电鸣雷,狂风把地上刮得人站不稳,眼看不清,霎时间天空怒云密布好像大雨来临,马家人赶快扶祝英台,催她上轿快回家中。

由于祝英台思念梁山伯心切,和马文财成亲后饭不吃水不饮,不久身染重病也离开人世,祝英台死后在梁家和祝家的要求下,好心人的说合中马家同意把祝英台埋在和梁山伯的墓旁边,后来人们发现在梁山伯、祝英台的墓上有一对蝴蝶经常飞来飞去,人们就传说下来,说是他们生前不能共同生活,成不了夫妻,死后变成一对蝴蝶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舞。后来在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个戏剧中,剧作家就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这对纯真爱情的有情人感动了上帝,让天空来作美,在祝英台祭奠梁山伯时,舞台霎时阴暗下来,风吹怒云起,雁过哀声叫,随着雷电声,把梁山伯墓炸开,英台扑入墓中,然后从墓中飞出一对蝴蝶使该剧结束。

故事到此应该是讲完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却是以悲剧而告终,所以自古以来只能是以讲故事、唱戏等方式流传在人间,像梁山伯、祝英台、马文财三家,受到了难以忍受的家庭创伤,他们根本不会像故事戏剧中所说的那样,留下任何可靠证据和物证,时间久了,故事中发生的细节内容传下来的就会越来越少,因此这个故事就失去了考证的线索。

                                      尾   声

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年代,他们二人在什么地方上学,以及其它方面如今恐怕都难以说清楚,为了使这个故事更确实更真实更具体更完善,我带着这些疑问专门走访了比我大一些的老人和一些有知识的各界人士,他们都说这个故事在小时是经常听说,戏也是经常看,自从文化大革命至今再也没有看过这个戏,故事也越来越听的少了。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恢复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仍然看不到这样的戏,老人都去世了,年轻人都不知道,当我问及这些情况时,知情人都带着推测的想法,说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明朝年间,他们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中原,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以前,就不会知道的那么清楚,更不会有那么多巧合的地方,只能说在来到中原后才有这样的事情能流传下来。根据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场戏,他们都分析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辉县,比如西厢记、桃花庵、穆桂英大战洪州城等戏都是发生在辉县境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恐怕也是如此。因此我专门在电脑中录下了常香玉大师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戏,唱词中唱到他们三年学业已满,在回家途中,唱词中写道,他们出了城,过了关,走了一山又一山,然后来到凤凰山,这段唱很符合我们辉县至卫辉中的地理地形,在辉县市常村镇以南至新乡市凤泉区以北有座凤凰山,这一带虽不是高山峻岭,有山有丘陵,道路弯曲,坡多难行,过去是辉县至卫辉的交通必经之路,他们从烟墩村通玄寺结拜兄弟后向东走,经过王村铺,就到了凤凰山,过了凤凰山就是卫辉境内,当时在黄河以北有三府,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原汲县)、怀庆府(今沁阳市)这三府中卫辉府比较大又有名,况且离辉县又近,当时没有交通工具,靠步行走路,所以选择卫辉上学上是有可能的,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根据人物所在村庄,原有的和保留下来的建筑物、道路、地形、民间风情及一系列的可实性的条件,这个故事发生在辉县是很有考证价值的,希望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认真落实考察,让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一个很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