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画河海
相传,在远古时代,应龙氏族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以“飞龙”为图腾,其部落酋长名应龙。他与生活在滍水流域的蚩尤氏族及九黎山一带的九黎族,同为以“龙蛇”为图腾的氏族联盟。
据《山海经》记载,在涿鹿之战中,应龙氏曾协助轩辕黄帝氏族联盟,打败并杀死蚩尤与夸父,剪除九黎族。
据考证,应龙氏族最初聚居于今平顶山市境域的应山、应水一带。随着部落族众的增多与地域范围的扩展,该氏族逐渐形成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所居之地的山水,亦因其族众栖居而称名为应山、应水。
●应山考
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宝丰县志》中,对其地域内分别记述了两座应山,一座位于应水下游的应城西部,即今平顶山市滍阳镇。另一座位于应水发源地——今宝丰县杨庄镇西部的朱庄和张八桥镇南部的袁店、没梁庙一带。
据乾隆《宝丰县志·舆地志·山川》云:“应山,《水经注》:‘舒山而上为恃山,舒山而下为应山。’”在该志“县域全图”所标示的应山,位于应城西,舒山东,与《水经注》合。另据嘉庆《宝丰县志·地理志·山川》云:“应山,《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史记正义》引《隋书·地理志》云:‘襄城郡犨城有应山。’《水经注》曰:‘滍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山县北恃山,东南迳应山北。’”此文所记述之应山,按其所引旧志地名,当在应城附近。又据道光《宝丰县志·山川部》载:“应山,《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为名。’《隋书》:‘犨城有应山。’”
以上志书所述应山位置,多指现今平顶山市滍阳镇的那座应山。然而,查阅嘉庆《宝丰县志》“县域全图”“西南村庄分图”及“山川图”所示,应山的位置却在应水上游的袁店、没梁庙等村庄一带,与恃山相邻。山陂有应泉,名谓“圣水堂”,为应水之源。
嘉庆《宝丰县志·山川部》云:“圣水堂在恃山下,有石池,其泉不涸。《水经注》:桥水(应水)出恃山,案此当为桥水(应水)发源处。”另查 “圣水堂”之泉为桥水(应水)之源流,桥水即应水。据笔者实地考察,此泉距恃山约两公里,位于恃东、应山北麓半坡处,泉出紫砂岩石罅中。据当地村民讲,此山泉不论天多旱,从不干涸。按此山泉所出之山,即嘉庆《宝丰县志·西南村庄分图》中所标示之应山(下称西应山)。
据笔者考证,位于舒山之东而今平顶山市滍阳镇之应山,亦因应龙氏而得名。《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凶黎之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郝懿行云:《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即此,犁、黎古字通。”袁珂《山海经校注》:“王瓘《轩辕本纪》云:‘(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说本此。”依据上述史籍所言,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黎山之丘”之“黎山”,即指今平顶山市境域的九黎山。同时证明,应龙氏族之居地应在此山附近。
应龙杀死蚩尤,帮助黄帝族团攻灭九黎族后,随之称霸于滍水一带,移都邑于蚩尤城,改滍城为应龙城,而后称“应城”。同时,应龙为炫耀其功绩,将本属于九黎山系的滍城西山,更名为“应龙山”,后称之为“应山”。由此可知,旧志所述之“应山”,亦是由应龙氏族部落图腾之名演化而来。
●应水考
《水经注》云:“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入滍,滍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东南迳应山北,又南迳应城西……《汲郡古文》曰: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矣。战国范雎所封邑也,谓之应水。”郦道元在《注》中称此水有两名:桥水、应水。
乾隆《宝丰县志·舆地志·山川》云:“桥水、应水,郦注:‘滍水东迳应城南,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东(宋本东作山),东南迳应山北,又南迳应城西,谓之应水。’今恃山土人讹四山,水自其下迳柴庄、石村、温村、小店、马渡寨小大诸村庄,循应山北,至滍阳镇西,折而南,又折而东至旃檀寺(俗呼草寺)而入滍。道元注邑诸水,唯此水与所注最合。……缘恃山而东,两岸尽巨石,故水至今无徙移。”嘉庆、道光《宝丰县志》均以此志所述而记之。
据考,应水出自(西)应山,因山而名,亦称桥水,因应龙氏族久居于此而名之。应山有应泉,又名圣泉,亦称“圣水堂”。应山沟壑、川、谷之水,汇应泉而入应川,循山涧石峡而东南流。乾隆《宝丰县志·山川·雅集石条》中说:“应水自恃山发源,迳由诸村落俱在岗岭上,两岸多石,其方广併合十余丈者,虎业千人,石不足異也。今自石村、冀家庄、温村、小店、马渡寨诸处,层叠崚牙、横据河中……”
据考察,应水循(西)应山余脉而下,沿山脉之左迤逦东南而行,至应城南汇入滍水。(西)应山以东约四公里荆山之阴、应河之南的小李庄村北台地,尚遗存有丰富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被考古界确认为“小李庄遗址”。其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仰韶时期两处较大型地面式建筑的长方形房基以及房基附近埋藏集中、排列有序的一批泥质红陶钵、夹砂红陶罐、陶瓮、龟甲、卜骨等极为珍贵的古人类生活遗存。这些重大发现,足以证明生活在应水流域的古人类已摆脱流动的渔猎生活而步入定居的农耕社会。笔者推断,该遗址中的仰韶文化层,当为应龙氏族部落聚居地与邑都所在地。
●应龙氏考
前文已述,蚩尤和应龙皆为当时中原地区以龙蛇为图腾的部落酋长。当时应龙氏族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战斗力。战争前期,蚩尤部落联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从西北黄土高原而来的以猛兽熊虎为图腾的轩辕黄帝氏族联盟,战争十分惨烈。西汉易学家焦赣在《易林》中说:“六龙俱怒,战于阪下,仓黄不胜,旅人难苦。”六龙者,指蚩尤战团(其中含应龙),阪下,即指阪泉之野。而“仓黄”、“旅人”则是指黄帝集团。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文中所言“九战”,实指‘久战’,表明在长期激战中黄帝屡战屡败,不能取胜。《述异记》云:“黄帝战蚩尤,积血成渊,聚骨成岗。”其后,黄帝采用“九天玄女战法”,实施离间计,利用蚩尤联盟内部矛盾,对应龙许以王侯,诱劝其降,加之应龙久有称雄不臣之心,甘作黄帝内应,听命于黄帝,乃至叛而杀蚩尤于“黎山之丘”(九黎山)。
《山海经·大荒北经》又云:“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杀蚩尤后,随之占据该氏族驻地滍城及滍水一带,称霸一方。嗣后,应龙自矜有功于黄帝,图谋长期占据此地而称侯,孰料在黄帝占领中原建立姬姓政权后,担心其占据此地壮大实力后背叛自己,造成威胁,故未予封侯封相,则是令应龙氏族迁居南方,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所记载的首次战后移民之举。
应龙氏族是由伏牛山境内原始人类从母系氏族部落进化而来的本生氏族部落。从地域关系上来讲,应山为伏牛山余脉,应水为滍水支流。自(西)应山而下之山脉,与滍水之阳的九黎山交会,其山其水皆为从属关系,或曰裔属关系。应龙氏为龙族,以龙为图腾。蚩尤为蛇族,系龙族之先祖,为裔属关系,或曰父子之关系。
据神话传说,“女娲人首蛇身”,为蛇族之母,女娲为母系社会汝水流域原始氏族部落的大酋长,世称女皇。汝州为伏羲之妹女娲的封地,称“女国”。汝水古称“女河”,女、汝同声。所称“汝河”,乃因女娲氏族居此而名之。《初学记》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羊水即养水,为今宝丰县北境之石河。养水为汝河支流,与汝水有母子关系。蚩尤由“羊水”所出,当为女娲之子,或为女娲之后裔。《淮南子·览冥训》云:“女娲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青龙)……前白螭(螭龙),后奔(蟒)蛇……登九天朝帝于灵门……”从上文所言可知,女娲、应龙、蚩尤属于龙蛇图腾的同源关系。《山海经》中说“应龙杀蚩尤,又杀夸父”,从伦理上说是大逆不道。故孙作云在《蚩尤、应龙考辨》中说:“应龙与蚩尤本属近亲氏族,按照氏族社会习惯,近亲氏族、同一胞族或同一部落的人应该同心协力,互相保护,同御外侮,对外有复血仇的义务。而应龙在与蚩尤一起同黄帝作战的时候,居然做了内奸。这在氏族社会中是极反常的现象。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二负之臣’。”
据战国时期一些典籍记载,应龙是一位战天斗地、治理洪水的英雄。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云:“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西汉焦赣在《易林·大壮之鼎》中亦云:“长尾蜲蛇,画地成河,深不可涉,绝无以北,悯然愤思。”以上史料证明,当时应龙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疏导、引流、排水法根治水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为后世开创了治水之先例。